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3、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文学作为- -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理念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5、文学活动是人的- -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6、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产品为中心而兼及-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他是文艺学诸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种。
7、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一-们分支学科,他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动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2、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3、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精神活动做这样的区分: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等;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如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而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4、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还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5、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
6、文学起源于劳动。关于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主.要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一)巫术发生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二) 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承并加以发挥。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
(三)劳动说: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的主要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8、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的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体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潜在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9、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种。这种学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支点,文学活动在发生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的说明其他诸说。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坚持并发展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10、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是反方向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2、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鲁迅先生说曹丕的时代(魏晋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3、无论是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4、在现代,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一表现活动,但实际上无法与社会的文化过程分离开来。
5、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普通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6、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
7、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一) 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二) 形象与理性: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三)情感与认识: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
8、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9、“蕴藉”, 来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10、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1、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12、文学是- -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是- -种语言艺术。
14、话语这个词涉及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行为或活动,具体说指一定的说话人与一定的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15、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审美表现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浸染,彼此渗透,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16、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答:当前文学的含义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其一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其二,具有狭义的审美含义的文学是指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的属性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是话语蕴藉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具体表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1、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1)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
2)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C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 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3)创作动机: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2、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_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一) 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沉思是在寂静与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吧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想象具有推测和洞见作用,可以弥补艺术家生活经验的不足
2)想象具有综合生活、虚构形象的作用。*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 情感是推动作家创作的动力
2)情感渗透于作家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3)情感影响作家的价值判断尺度
(三) 灵感与直觉:
1、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 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以及亢奋性。
3、构思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4、“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从“心”到“手”的过程。
5、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一般内在动力。具体言之,创作动力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励,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6、灵感是艺术的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7、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认识。在文学创造中,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转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突破性顿悟。
8、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1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