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文
[摘 要]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代表着历代文人学士的文化诉求。自隋唐开科取士便形成的士大夫文人阶层,在“用世”与“出世”之间,逐渐积淀出文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工具,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地位承载反映了这种文化。
[关键词]书画工具;文化蕴藉;文人
一、笔与文人的文化心理的追求
毛笔居“文房四宝”之首,从毛笔形制的出现便显现出其富于变化性的特征。毛笔笔毫就其原料和性能来说,可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三大类。软毫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且柔软的如羊毛、鸡毛等制成,其特点是毫端柔,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适宜表现内敛敦厚、变化丰富含蓄的效果。硬毫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制成的,如兔毛或黄鼠狼尾毛,因兔毫呈深紫色故称“紫毫”,黄鼠狼毫简化为“狼毫”。其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锋艺易于显露,干湿燥润分明。
兼毫介于两者之间,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软硬适中,刚柔兼具。按锋颖长短,毛笔又可分为长锋、短锋。长锋笔锋颖长,锋腹柔,贮墨多;短锋笔锋颖短,锋腹刚,贮墨少。
汉扬雄提出“书,心画也。”(《扬子法言·问神》)从用笔“中锋”、“藏头”中,可见文人儒雅内敛的文化心理追求。“健”是指把笔锋在纸上任意提按,铺开敛起能显出弹力。用有弹力的笔,不仅笔锋有力,而且能抒发胸中逸气并感到笔肚充实。笔毛锋芒可刚可柔,可方可圆,能枯能润,能缩能伸,所谓“笔软则奇怪生焉”,说明笔毛变化与内心表现的对应关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道用笔说:“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縆素成板刻样。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毛笔的运用,用石涛的话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从心到笔,由毛笔丰富的表现性在书画过程中的作用,反映出文人的雅逸文化心理。一是用笔的粗细、枯湿以及用力的强弱变化,产生了点画线条的体积感、质感和力量感,展现用笔“法度”的规范,尚雅心理。二是由运笔中提按、使转、映带、垂缩等一系列活动造成“气”在笔墨中流动产生韵律变化,使心性自然流露,又不拘常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正是这样,文人追求雅逸的文化心理通过毛笔得以呈现。
二、墨与文人的文化心理的形成
中国书画艺术,非常重视用墨。墨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西周时期。汉代以后,则多用松枝或桐油燃烧后的烟制墨。由于制作原料不同,墨可分为三种:松烟墨,采用松木烧烟,加入胶和香料制成。其质细色润、无光泽、香气防腐、研无声。油烟墨,用桐油、菜籽油或其他植物油烧烟,参胶和香料制成,色泽黑润、渗透力强、耐水性强、不褪色。油松墨,即松烟和油烟混合制成的墨,色浓又有光泽。
文人重墨尚雅求逸,因好墨有四个条件:色墨、烟油、胶轻、声清。色墨指纸上的墨色要沉静有神采,以墨色黝黑而发紫光的最好。宋代晁以道在其《墨经》中说:“凡墨色,黑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凡光与色不可废一,以久而不渝者为贵。”烟油指烟无杂质,质地坚细,磨出的墨颗粒细洁,被磨的横断面犹如镜面,绝无砂眼。胶轻指墨中胶成分要少,墨身浸在水中四边平正,不变形,不胀裂。声清指研磨时声音清而细微,敲时声音清脆而不粗浊。用墨之前,先需研墨。研墨要有耐心,按顺时针方向,墨锭保持垂直、移动平正,重按缓磨,用力均匀,疾徐有节,忌急于求成。整个研磨过程,就是一个书画的运思过程。古人有云:“非人磨墨墨磨人。”一来构思运筹帷幄,二来凝神养性修身,展现文人文化的心理取向。
在国画艺术中,以墨代彩,所谓“墨分五色”,就是和水研墨为汁,出现不同的墨色和层次,表现水墨变化。历代文人对水墨情有独钟,王维在《山水诀》中说:“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洽云:“泼墨山水,烟云惨淡,脱去笔墨町畦。”宋代米芾、米友仁提出“墨戏”。用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一句话“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道出文人以墨代彩,追求水墨的文化心理是“意”所驱使。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的最大成就是用墨。勾勒点染,泼墨点彩,更善于用水,以至出现“黑、密、厚、重”的风貌,在山水作品中之所以能够表现出“黑墨团中天地宽” 的意境来。
三、纸与文人的文化心理的实现
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也最具特色。
“宣纸”一直是最广泛用于艺术方面的纸,被称为“纸中之王”。其质地精细、洁白、柔软、产自宣州(今安徽宣城)专供书法和绘画之用。宣纸是以檀树皮和禾秆混合制成。其质视其原料中檀皮所占的比例。最上等的“宣纸”,纯以檀皮为原料;普通的“宣纸”,檀皮约占一半至七成不等。以檀树皮制纸的方法,相传是东汉蔡伦的弟子孔丹在泾县(隶宣州)于无意间发现,浸在溪间中的檀皮腐蚀后形成纤维体可用以造纸。“宣纸”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当时宣州泾县以“宣纸”作为贡品。此后,“宣纸”因其特性一直为书画文人喜用。
宣纸吸水性很强,水墨点在纸上会马上洇开,能达到瞬间水墨交融的效果。用浓墨,墨色鲜亮;用淡墨,层次清楚;用复墨,笔笔分清,干后有立体感,不嫌平薄;用焦墨,飞白清晰;用水混墨能产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泾渭分明而又相互渗溶的感觉。最初,人们绘画是在墙壁上涂绘;到唐代,开始在纸上作画。至宋代,书画已发展为一种整体的艺术;许多文人学士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所谓“文人画”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文献上有不少关于纸的奇迹的记载,称颂纸的由来和特色。最早当为晋代傅咸所作的《纸赋》:“盖世有质文,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犹纯俭之从宜,亦惟变而是适。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蕰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鳞鸿附便援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在文中可以体察出古代文人以纸自喻,尚俭高洁、以文为雅、以逸为适的文化心理。这一心理表现在中国书画艺术中,以作为中国艺术一种独特媒介——宣纸来实现。中国艺术重意境,书画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笔墨在纸上表达。因此,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实现,表现在对宣纸特性的把握上。
孟云飞书法 达观
四、砚与文人的文化心理的效应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砚,又称研。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中国历史上砚台的品种很多,因制砚的材料不同而出现各种名贵的砚台。其中最名贵的是端砚、歙砚、兆砚、澄泥砚,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
文人以文为业,以笔墨为生涯,故又常把砚石比做笔耕之地,称为砚田。一方砚天下多少文章书画从此而出。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倶者,唯砚而已。”砚不仅为文人书画喜用,而且也反映出文人雅逸文化心理的效应,使访砚、藏砚、赏砚、刻砚,成为文人相会的一种风气。宋代文人视砚为“文玩”。文人从对砚的文玩,意味着摆脱了对效率的考虑,对功利的追求和对名誉的计较,使藏砚表现出文人的学识,赏砚凝聚着文人的雅趣。一方尚好的石料,经艺人们精心设计、细心雕刻出形状不同、风格各异、格调高雅、构思巧妙的砚台精品,深受人们喜爱。砚之所以可称之为‘宝’,首先在于它的实用,既发墨又不损笔毫;再者在于石质的温润莹腻,扣之有声,深沉而不轻浮;更重要的在于雕工的精致,古雅浑璞而又自然清新。
从传统的书画工具“文房四宝”,整体看文人的文化心理,表现出文人对自身心灵的固守。儒家的“仕”与道家的“隐”契合成文人容纳万有的胸怀,笔、墨、纸、砚,蕴藉着文人的心理状态。当今,在时代不断前行的状态中,我们的一些文人雅士,频频回首,“慢条斯理”,从某种意义讲,固守这样的“净土”,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的留恋,也是对精神家园的瞻望。
笔墨纸砚的特性大概也只有东方文人可以借此挥发个人情感最适合的工具了。尖尖的笔端和圆圆的腹部任意变化着线条的粗细、浓淡,大起大落,细致入微,全凭内心的驱使。人各其类,情感万种,在此都能随意流露。墨虽只有浓淡变化,但组合中却趣味无穷,加上宣纸古朴而华贵的质地,吸水之敏感和笔墨相互呼应。这些细微的变化无穷,就是东方人的精神游戏。文人在这些顿挫流畅,干涩浓淡中去寻找内心的世界,讲究的是向心而动。显然,这般如意的工具也只有中国的笔墨纸砚能够担当。
(转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年第6期 P159-160,8页)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