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柘远LEO
来源:LEO资深人士(ID:leozheyuanli)
1907年9月,停泊在上海港的“满洲里”号游轮即将驶向对岸的美国。
除了往来两地的商人外,还有以清政府教育顾问温秉忠夫妇为首的15名儒家青年。其中,女学生有四位。
清政府教育顾问——温秉忠
他们是胡彬夏、王季茞、曹芳云和宋庆龄。最大的曹方云今年30岁,最小的王季茞只有13岁。
在清末出国的浪潮中,每个儒家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正如梁启超所说:“女子教育,是强国保种之本”。
梁启超
自1905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公费少女赴日本留学以来,为女性寻求更好的教育机会、为国家储备更多的知识人才就成为这个古老帝国的重要任务。
然而,对于女学生在美国的一些研究来说,相比国家命运的宏大动机,他更明显的是女性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曹芳云——一个与年龄抗争的女人
01
三十年了,更何况是一个中国女人。 20世纪,人均寿命不足40岁,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关键年龄。
在中国,大多数三十岁女性的命运是这样的:结婚、生子、厌倦了生命的轮回。
然而,30岁的曹芳云正在乘邮轮前往美国留学。
从1898年起,他与父亲的朋友、一位美国传教士一起就读于内华达州的哥特学院。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四年后,当他即将大学毕业时,他收到父亲病重的消息。
无奈之下,他只得返回中国。这时,她25岁了,她在母校“上海中西女子学校”找到了一份工作——当老师。
上海中西女子学校
他两年的教学生涯并不平静。原本他以为自己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可就在这时,转折点再次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1904年,清政府策划了“立宪运动”。政治改革需要产业、文化、教育的支撑。
为此,清政府派出视察队出国考察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由于曾在美国留学的经历,钦差大臣之一的段方在考察美国女子学校的教育时,想到了曹芳云。
五位部长出国合影
段芳,清末提倡女子教育的重臣段方在美国接受调查近一年,原本平静的生活就像被扔了一块石头。回到美国后,曹芳云开始拒绝过稳定的教师生活。
此时,后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曹云翔的弟弟也获得了赴美留学的机会。
别相信。出身光明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曹芳云,不仅拥有超越同辈女性的跳板,更重要的是,当人们看到世界的广阔时,总有一颗不畏艰险的心。不甘心。生活在你面前的野心。
“生活不仅仅只有现在,还有诗和远方。”多年后,网络上流行的这句金句,完美诠释了一百多年前曹芳云的“坚强”人生。
一年后,端方在其境内的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为清政府选派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赴美留学。他们邀请3-5名女性到美国和团队一起学习。
段芳军人照片
而跟随她出国考试的曹芳云,也借此机会成为了四位被选中的女孩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在30岁时被选中的人。
这位仍在与自己命运斗争的30岁女性,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卫斯理大学的本科学业,又用两年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2年,曹芳云完成学业后回到母校上海中西女子学校。此时,他已经35岁了。
从他35岁学成回国,到45岁去世,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的青春只是在打拼中度过了人生的10年,而这10年的生活与出国前相比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这个选择不经济吗?
但对于敢于出国的一代女性来说,她们的命运不是好或坏,而是接受与不接受。
他拒绝接受站在摊位上的30岁的曹方云。
宋庆龄——当然还是个男孩
02
在美国留学的四名女孩中,宋庆龄排行第二年轻,只有14岁。
然而,她却有着和男孩们一样的自信。
1907年,宋庆龄在上海
宋庆龄在留学期间,曾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参加考试的经历《现代中国妇女》。他说:
” 1907年,教育部进行了择优考试,送女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被选中享受韦尔斯利(卫斯理大学)提供的奖学金。这次考试的结果让男考官承认,女学生并不优秀。 ……不如学校里的孩子聪明。”
最后一句话令人震惊。
这肯定和他的出生环境有关。
我的父亲是在美国读书的二年级中国孩子之一。而他的叔叔就是此次陪同这15名学生赴美的教育官员温秉忠。这样的家庭,确实巧妙地为他们奠定了基础:
父母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和他们所形成的愿景几乎是孩子未来发展的财产——它让他们拥有了许多同辈女性,甚至许多同辈男性所不具备的愿景。不要。有。
当然,14岁的宋庆龄在与年长的学生竞争时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自信。
1913年5月,宋庆龄从卫斯理女子学院(Wesleyan College)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在她毕业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现代中国妇女》中,她总结了留学生所代表的中国女性群体:
由于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明白,为了共同的幸福,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义务。他们获得的毕业学位并不使他们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他们也不想成为“象牙塔”中的精神贵族。
宋庆龄
回国后,包括他在内的宋氏三兄弟,在自信的鼓舞下,勇敢地走过了一个充满变革和洪流的时代。
正是这种自信,让以宋庆龄为代表的中国女性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了如此不可低估的作用。
胡彬夏——女性一生的奋斗
03
从1903年起,胡彬夏和他的朋友们开始建立“共同爱情协会”,以他自己为领导人。
从1902年进入日本女子实用大学,到1907年随队赴美国学习,历时五年。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关于女性的。
在日本期间,他在自己创办的报纸《江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中国之若女子不得辞其咎》的文章。
他主张“复兴妇女教育,恢复妇女权利”,并号召同事们为妇女解放而努力。
如果说,在还有女性受教育的中国,能生出自己的受教育权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那么,去要求女性的自由就更加勇敢了。这就是胡彬夏所说的,这就是你的身体的运作方式。
在卫斯理大学留学期间,她爱上了哈佛大学就读的儒家朱廷琪。
当时,胡彬夏已经与家人签订了婚约。但他想为自己的爱情而战。
幸运的是,他的三个兄弟也非常支持独立爱情婚姻。经过多年的奋斗,她终于嫁给了朱婷琪。
胡彬夏和他的三个兄弟
后人评价胡彬夏,说这个女孩看似文静、温柔,但骨子里的倔强让她成为中国女性婚姻独立的先驱。
1913年,胡彬夏从卫斯理学院毕业后,无奈前往康奈尔大学学习了七个月的女性教育。回国后,她换了好几份工作,几乎都是与女性工作有关的。
1916年,胡彬夏受邀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妇女杂志》。此时,关于女性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开始形成。
她的《女人能做的事,改善家庭》也是中国第一部从女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的著作。
胡彬夏的演讲《女子解放之原理》
此前,所有关于女性的论调都得到以梁启超为首的男性维新派的支持:女性应该受到尊重,但女性的首要目标是做“贤妻良母”。
此时,女性仍被视为男性社会的“附庸”。
胡彬夏之后,中国女性开始更加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女孩是否应该与男孩上同一所学校、是否想要经济独立、婚姻是否自由、女性是什么。应该参与政治。
这些是当今互联网上讨论最多的女性话题。
然而,一百多年前,在美国留学的女孩中,有一位名叫胡彬夏的女孩,一生致力于与女性谈论这些问题。
王季茞——有一种方式可以独自生活
04
由于时代的联系,国家和民族的影子或多或少地烙印在这四个留美女孩的身上。
无论是曹芳云、胡彬夏、还是宋庆龄。
只有最年轻的王季茞最终跳出了伟大时代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的生活框架。他是这些人中唯一的一个,也是真正克服这些障碍并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人。
1914年,20岁的王季茞从卫斯理大学毕业。此外,在美国期间,他爱上了化学。
王季茞(右一)和他的朋友韦斯利
于是,他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化学中。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欧美博士学位的女性。
其他儒生一一回国后,他们选择留在美国,继续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当今这个相信选择自由和个人价值观至上的时代,这一决定并不困难。
但把时间往后推100年。这个13岁就怀揣国家希望出国留学的女孩,如果她的选择不着眼于家庭、国家和民族,她将承受沉重的道德负担。
然而,王季茞选择了他所爱的东西,并且一直如此。
如果说参与女性工作的胡彬夏一生致力于“责任”和“责任”,那么王季茞一生致力于“爱”和“专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成为芝加哥最大的医院迈克尔里斯医院的医学研究主任。随后几年,他先后在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和芝加哥退伍军人医院工作。
2004年,王季茞去世25年后,芝加哥以王季茞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新的街头公园,以表彰这位中国女科学家对生物化学和儿童生理学的巨大贡献。
芝加哥“王季茞公园”
在王季茞身上还可以看到一点:选择自己最爱的东西并全力追求的人,就不需要有负担。时间最终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记得第一位中国留美学生金云梅学成回国时,《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他:
“她是现存最古老帝国的新女性。”
金云梅
对于《纽约时报》来说,当时像金云梅这样的中国“新女性”是什么样的呢?
但与其他文盲女性相比,她们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
然而,到了胡彬夏、王季茞、曹芳云、宋庆龄时代,中国的“新女性”就没有那么容易受教育、有知识了。
她具有现代女性的形象,向全社会展示了“新女性”的标准配置:不仅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勇于宣誓自己的价值观。
在他身上你能看到的是:
作为第一批公派赴美留学的女性,她们并不是时代选择的幸运儿。
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选择用那个时代的勇气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段传奇的人生中得到一点力量。
参考:
宋庆龄与近代中国第一批获得官方奖学金赴美留学的女学生
中国人的古老梦想是出国留学
留学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