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择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国留学的人变得越来越多。2023年5月,新东方教育发布了《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来25岁及以上硕博意向人群呈上升趋势,至2023年占比已达12%,其中不少是职场人士。
三四十岁,就漫漫人生来看,年龄不算大,但在校园中,却也不算小。社会上对于“大龄”留学人群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他们辞职留学是为了逃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有不少人钦佩他们跳出舒适圈、重启人生的勇气。在“留学红利还在吗”的质疑声中,放弃职场打拼的黄金期,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去留学,是否值得?“大龄”留学,究竟是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还是整装之后的重新出发?
文_苏素
文章原载于《留学》杂志总第222期
电视剧《三十而已》剧照
1
摆脱“中年职场危机”
职场中存在隐性的“黄金年龄”,指的是大学毕业后到35到40岁,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周期,就容易遇到“中年职场危机”。国内某大型招聘平台曾发起一项关于“你的职场中年危机来了吗?”的调研,结果显示,84.06%的职场人陷入“中年职场危机”。加之后疫情时代就业竞争难度加大,使得“中年职场危机”更为明显。
43岁这一年,张亮准备出国留学。原本在一家互联网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他,突然被裁员。此后,他在求职平台上投递了几十份简历,眼看着目标岗位从总监、经理一路降到助理,却依然没有收到offer。他开始考证,学着做自媒体,四处找出路,却依然看不到曙光。
在经历半年的徒劳无功后,张亮决定出国留学,给自己一个二次成长的机会。2022年底,张亮开始申请美国的大学。由于工作经历丰富,他收到了美国6所名校的offer。最终,他选择去芝加哥大学读硕士,专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非营利社会组织管理。
“过去这些年我主要做的是市场,但在找工作期间,我慢慢发现‘非营利’才是我最热爱,同时也更适合长久发展的方向。”张亮希望通过出国留学,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以此摆脱“中年危机”。
与张亮的目标类似,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8年的付晓宇,也决定去美国攻读商科。在程序员圈子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30岁以后,如果还在写代码,不做管理工作,那就是失败的人生。”在互联网行业,纯技术岗的职业上升空间往往比较有限,到了30多岁,如果没有升到管理层,很容易被淘汰,那时就会面临“35岁职场危机”。
“我现在出国留学,拿到管理学学位,回来后就可以转型担任管理岗位了。而且提升学历后,再升职和跳槽也会更有竞争力,我其实就是为了提前规避‘35岁职场危机’。”付晓宇坦言。
2
寻求二次择业的机会
在“大龄”留学人群中,不少申请者会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职业规划而转专业学习,以获得二次择业的机会。
曾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赵伊楠,就是其中的一个。她选择辞掉现有职位出国留学,目标很明确:“我原本的工作薪资、环境都不错,但我喜欢创意,想转行去做广告。出国留学给了我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
赵伊楠认为,出国留学除了能拿到一个新学位外,还可以再次享受校园平台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在社会上很难遇到的。“工作之后,我明白职场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技能。留学时能认识更多同学和行业内的前辈,积累人脉。日后,我们可以互相分享信息、寻求合作,这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王琛也有着相似的经历。她在32岁这年,去往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读硕士,方向是传媒。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新加坡从事了5年的教育行业。从教育转到传媒,是个不小的行业跨度。在王琛看来,跨专业留学就是她转行的“敲门砖”。
虽然能否通过留学顺利转行是个未知数,但王琛充满信心。她认为,“大龄”留学生相比应届生,其实具备一定的优势:“许多跨专业的人,因为阅历和过往工作经验,对交叉课题的理解会更深入,对写论文的思路也更容易掌握。同时,‘大龄’留学生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行业和岗位积累,会有针对性地积累行业经验,在转行时能少走很多弯路。”
3
去探索更多的可能
对今年30岁的周允而言,工作后再留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我大学本科的专业是英语,德语是我的第二外语。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到欧洲看看。我总觉得既然学了欧洲的语言,看了那么多电影,不去看看那里的风景,很可惜。”
毕业后,周允直接进入职场。随着年龄的增加,去欧洲留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身边的人都在“劝退”她:“一把年纪了,跟同学年龄差一大截,太尴尬了”“还是找个好工作,早点结婚生孩子”……只是,周允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说:“我想出国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既然人生是道选择题,就不应该只有‘到了年纪就应该结婚生子’这一个选项。”
历史是周允高考时最想读的专业,但当时阴差阳错地错过了,这令她遗憾多年。经历一段“魔鬼式”的申请经历后,周允被意大利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录取了,方向正是她心仪的历史专业。
夏麦决定出国留学是在34岁那年。她本科、硕士均就读于国内顶尖大学,毕业后在金融领域已工作了10年。在北京这座城市生活,有熟悉的环境、充满惯性的生活,一份工作做得不开心,就继续做下一份,一切好像不好不坏。突然有一天,她意识到有些事情如果再不做,也许这一生都没机会了。
“我是一个有了梦想,如果不去实现,就很难放下的人。”大学时夏麦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但是选择工作后,这个梦想就被搁置了。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留学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偶尔离开过,但还是会回来。“我出国留学的动机是多元的。一直想去学校好好学一下金融和商科,也想在职业上做一些转型。”有段时间夏麦身体不大好,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她开始想通,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工作,趁着还没老,要抓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37岁时,夏麦去了麻省理工学院读MBA。
4
逆“社会时钟”而行,值得吗?
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加顿曾提出“社会时钟”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的生命节奏。对于多数人来说,遵守“社会时钟”,人生出错的概率会更低,也会更轻松一些。而像张亮、周允、夏麦这些“大龄”留学人群,主动逆“社会时钟”而行,难免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首先,是“年龄焦虑”。中青网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30到34岁是最易出现“年龄焦虑”的阶段。在采访中,很多人都会提到“焦虑”这个词:“同龄人事业已经小有成就了,自己还在读书,会有很大的落差和焦虑感。”
“我自己也时不时会有‘不生孩子反而选择继续读书,这样做到底值不值’的困惑。本科时的同学基本都有娃了。”但在意大利,这种“年龄焦虑”会好很多。在周允班上,同学的年龄介于20岁到50岁之间,有些学生比教授的年纪还要大。在学校图书馆,她也经常能遇见很多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背着书包,带着笔记本电脑,早早地到图书馆占位子。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周允都会很受鼓舞。“我从不后悔自己出国留学的决定,只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和梦想,年龄就不是问题。”周允坚定地说。
其次,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曾几何时,留学是“镀金”的手段,但如今,事情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选择,是趁着年轻在职场上往高处走。在社交媒体广泛热议“海归工资赚不回学费”时,花费几年黄金时间,漂洋过海去当“穷学生”到底值不值?
张亮获得了芝加哥大学提供的2万美元奖学金,但去美国读一年硕士,自己还要再拿出40多万元。“如果真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怎样算都是赔钱。要是只想着回本,一开始我就不去了。”张亮笑谈。
“我是做金融财务分析的,但我觉得留学就不应该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夏麦说道,“出国留学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我可以跟诺贝尔奖获得者交流,可以跟来自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同学们交流,他们给我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极大的冲击,让我变得更自信、更坚强。这些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龄”留学现象是社会包容度提高的结果。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能够拥有多种选择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成功也有着不同的定义,逃避和重新出发的区别在于是否规划好以后想要的人生。每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只要找准了方向,何时“重新出发”都不算晚。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22期
编辑:苏素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