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在五角场“人人讲堂”开讲《大杨浦的近代校园》,重点谈了沪江大学校园(现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引起听众的浓厚兴趣。演讲结束后,一位青年听众对我说,他以前从没听说过沪江校园,真想好好去看一看。
沪江校园,是杨树浦最有特色的近代校园,过去介绍得不多,以致人们差不多把“沪江大学”遗忘了。说一个插曲,1985年,上海大学一位教师到香港储能学院讲学。其间,正值原沪江大学校友召开校庆会,这位上大教师也收到了邀请函。他纳闷,为什么沪江校友会会请他参会呢?后来在会上,他与沪江校友交谈时才知道,原来,“沪江大学”英文名为“Shanghai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Shanghai),而“上海大学”英文名也是“Shanghai University”,他们误把他当作沪江校友了。“既已到会,我就将错就错地与他们一起吃饭,一起跳舞,尽兴而散”,这位教师感慨道,“这让我联想到‘上海大学’这块招牌还是很有价值的。”
这个插曲,让我也联想到,组建于1983年的上海大学,常常要追溯它的历史传承——创办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其实,还有一所“上海大学”(沪江大学),历史更悠久呢!
1906年,沪江大学创办,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办的大学,初名浸会大学,1914年正式定名为沪江大学(Shanghai College,后改为Shanghai University)。沪江最早的综合楼,是建成于1909年的思晏堂,随后以其为中心,建造了思裴堂、格致堂、思福堂、思伊堂和思孟堂等多栋校舍建筑。
国内早期大学建筑,均采用“中西合璧”样式,上为中式屋顶,飞檐翘角;下为西式门窗,简洁实用。如圣约翰大学怀施堂(今韬奋楼)、复旦大学奕住堂(今校史馆)等校舍,就是这种结构。然而,沪江却偏偏不同:清水红砖、三角屋顶、老虎窗、尖券窗、小尖塔、垂花吊顶、玫瑰花窗和细部浮雕……哥特式的精致扑面而来。原来,它是以美国弗吉尼亚校园风格设计的。走进沪江,会感受到浓郁的美式风情:绿草如茵,灌木葱茏,洋房掩映,鲜花烂漫……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荒蛮的杨树浦,矗立着这样一所学校,那是何等惊艳!
1915年,诗人徐志摩到沪江求学。第二年,恰值沪江大学校长魏馥兰(F.J.White)归国休假,举校惜别。徐志摩在沪江校刊《天籁》上,发表一篇《送魏校长归国序》,既称颂魏馥兰,又感怀沪江校园:“始先生未来是土,荒滨草原,浪涛溅渍,沙鸱海鸟,时复出没,星芒渔火,相与辉照。先生独劳心焦虑,施意经营,数年之间,岣然美备。广厦连峙,学子兴来,建始有方,守成兼理……”只知道徐志摩的白话诗很棒,没想到他的古体骈文也如此脍炙人口、充满韵味。我以为,正是浪漫的沪江校园,滋养了他的写作灵感。
1926年初,北伐军进攻上海。其时,丰子恺一家住在江湾镇。枪炮声急,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难。“兵车在墙外轰过”,丰子恺决定,雇汽车拖家带口,前往沪江大学避难。据丰子恺回忆,他们一家人在沪江校园里住了几天,“我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后来,战事结束,他们一家人返回江湾镇。有一天,丰子恺问4岁的儿子华瞻:“你最喜欢什么事?”华瞻答:“逃难。”丰子恺不解:“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就是……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这个回答,让丰子恺啼笑皆非。但从另一个侧面,我却感受到了沪江校园的美丽和安逸,看,它给一个未成年孩子,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到了1928年,沪江大学已有30余栋哥特式建筑,构成了近代沪江校园的基本格局。也就在这一年,魏馥兰卸任,华人教育家刘湛恩接任校长。
不久,邹韬奋就应刘湛恩校长邀请,前来参访。在校园里,邹韬奋敏锐地发现,沪江与其他学校不一样,那里有“美静的图书馆”,有“充满科学空气的科学馆”,有“整洁讲究”的女生宿舍,男女同学“态度雍容”,“好像一家里的弟兄姊妹一样”。参访途中,邹韬奋偶遇郑章成教授的几个孩子,“他们正从树丛中奔跑出来”,“身体强健,精神焕发,举动活泼,与寻常我国大多数痨病式的儿童大不同”,他深深感到,这,才是“将来的健全国民”。这次参访沪江校园,让邹韬奋惊叹不已。
前些日子,为了准备讲座,我一时兴起,有意重访“沪江校园”。那天上午,我骑车兴冲冲地赶到上理工,在校门口被门卫拦住:“现在不接待外校人员。”哦哦,“沪江大学”早已离我远去了。(读史老张)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