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波特兰市有个很有名气的中餐馆,老板姓陈,来美国打拼了二十多年。有次和他闲聊,知道了他的一儿两女,两个哈佛毕业,一个在上斯坦弗,很好奇他这样的移民家庭,既没深厚人脉,也没充裕的家底培养子女,孩子们难道都是靠成绩申请的名校?
老陈没直接回答我他的孩子是怎样考上的名校,而是问我,假如你的孩子在学科上没有做到天赋异禀,就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将来该怎样申请上名校?
我想了想,依次提出了“找补习班强化专业学科”、“先申请个好私立高中过渡一下,增加录取的可能性”、“找中介公司做个申请包装”、“花点钱请个有名气的大学教授写推荐信”、“参加一些科技类、文艺类比赛拿点儿奖”、“让孩子在高中修点儿大学学分”、“实在不行看看给学校捐点钱”。
听了我的思路,陈老板哈哈大笑,告诉我这就是典型的中式思维。美国如今就是大量带有中式思维的家长涌入,造成了很多知名私立高中的华人学生比例超过20%,数学竞赛、机器人竞赛、钢琴小提琴比赛的获奖者大多是华裔,这除了刺激了教育培训行业和教育中介行业的发展,其实对学校最终的选择并没什么作用。
因为你的孩子拿的奖再多、兴趣爱好再广泛、学分修得再多、入学申请包装得再耀眼,别人家的孩子也一样可以做,最终还是一帮华裔孩子之间的比拼。对学校来说,这并不能成为他们多录取一个华裔孩子的原因,因为那个族裔比例的盖子是客观存在的,哪怕学校从来不承认。
那么正确的申请美国大学的方法是什么呢?对陈老板的问题,我愈发地感兴趣。
陈老板告诉我,他的孩子们在上高中时,除小女儿因为参加学校管弦乐团而请过专业的家教外,从来没参加过补习班,也没参加过什么比赛,但他们依旧课余时间紧张,丝毫不比国内高中轻松。
他的孩子们去图书馆当过义工,去粮食银行给穷人发过食品,在博物馆当过义务讲解员,在社区大学食堂当过服务员,更是在很多国家公园里做导游、清洁工或服务员,去得最多是为很多非盈利组织服务,整理文档、搜集资料、撰写报告、清理仓库,也常常被安排去养老机构陪老人聊天,做简单的清洁护理。
几乎高中四年每周的周末都在各种各样社会公益活动中度过,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三至四个顶级名校的录取通知,还拿到全额奖学金。
在老陈看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未必排在学校前列,但社会实践绝对远超同龄大部分孩子。而那些美国顶级大学,也不全看孩子的成绩,而把孩子为社会做过多少贡献放在第一位。
名校的选材标准看似离谱,想想也很正常,学习能力、知识都可以后天培养,都可以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但持之以恒地为社会做贡献更难能可贵。
不以才学论英雄,只看社会贡献多少,美国名校申请的潜规则,老实说,确实没想到。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