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军
在2019年,有一天,女儿告诉我们,一笔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Zhaoning Wang 2011 Scholarship),已在威廉姆斯学院正式建立。在这所美国著名的文理学院的近代史上,她成为最年轻的奖学金捐赠者。
为此,女儿写了这样几句话:“这是2011年春天默默许下的心愿,彼时的我即将离开那座静谧的威廉小城,期许着有生之年能够建立一笔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奖学金,来感恩这所学校给予我的所有(pay it back),并将同样的信任与馈赠永恒地传递下去(pay it forward)。几年过去了,所幸当初的心愿丝毫没有改变,生活和事业上的恩惠也给予了我将此付诸于实践的能力。从今秋起,这笔奖学金将会正式生效,永久延续,鼓励并支持威廉小城里的莘莘学子完成他们的大学理想。”
女儿做的这件事引起许多校友的关注,她还收到了威廉姆斯学院现任校长Maud S. Mandel女士的来信。女儿写道“岁月转瞬即逝,但人生还长,总要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
当年,女儿被威廉姆斯学院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她在这里学习了四年,获得经济学和数学两个学位。威廉姆斯学院的本科生经历,对于她后来的博士生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女儿写了一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名叫《不一样的常青藤》,以她在威廉姆斯学院本科留学的经历为主题,介绍了美国的文理通识教育,其中有一章,就叫作“爱上威廉姆斯学院的20个理由”,转录在这里。
爱上威廉姆斯学院的20个理由
琢磨了很久,也不知道应该用“他”还是“她”称呼威廉姆斯。用“他”,是因为他的创始者Ephraim Williams上校是一位男性;用“她”,则是因为她是我最刻骨铭心的母校。《福布斯》杂志的2011年全美大学排名恰好在8月3日发布:威廉姆斯连续第二年被选为美国最好的大学。普林斯顿、西点军校、斯坦福和哈佛都排在它的后面。
已经不记得我是从何年何月开始爱上威廉姆斯的,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片紫色的山谷充满眷恋。我并不是一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初到威廉姆斯的日子也只能用“惊讶”与“奇幻”来形容。我曾经害怕我永远都无法爱上这个地方,我也害怕自己只能做一个匆匆的过客。和我的朋友们相比,我挺不幸的,因为我之前很遗憾地从未真正爱上过我的任何一所母校;和我的朋友们相比,我又是无比幸运的,在一个懵懂与成长的交界处,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第二故乡”的感觉,体会到了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播种在这片土地上的感觉。尽管这个故乡离家有些远,昼夜的转变,一万九千公里。
这一年6月本科毕业以后,每次和在威廉姆斯的朋友打电话,每当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Lasell钟楼的钟声时,还是忍不住停下来感叹一句:好怀念啊!不久前,和一位朋友在网上聊天(威廉姆斯同届毕业生),他偶然提起刚刚接到了一个来自威廉姆斯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你知道么,我又听到那熟悉的钟声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那钟声不止是我一个人思念的源泉。或许,我们想念的并不只是那钟声,而是那美丽的山谷所给予我们的那份沉甸甸的礼物。
我常和家人朋友们讲,如果说我的博士生“新家”哈佛大学是双漂亮又高贵的高跟鞋,那么威廉姆斯学院则是一双舒适又大方的休闲鞋。尽管高跟鞋华丽夺目,但漫漫长路,或许那双休闲鞋才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温暖与包容。我常常在问,到底是威廉姆斯的哪些特质让我如此眷恋? 其实,“美国最好的大学第一名”,“文理学院排名第一”,“师生比例1: 7”之类冷冰冰的数字,只是给外人展示的浮华而已,而这座大学真正可爱的原因,或许只有在这座被人们戏称为“in the middle of nowhere”(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城堡里生活几年才能体会吧。我想出了威廉姆斯可爱的20条原因,有些很俏皮,有些很深刻,其实它们还远不能表达我对威廉姆斯的热爱。
1.威廉姆斯小镇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贵族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无论是素昧平生的老人还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或许这座城堡并不完美,但这座城堡的人们都在努力让这座城堡变得更好。或许也有一些不那么善良的人偶尔光顾这座城堡,但城堡里的人总是用善良去感化那些冷漠与阴暗。
2.这是一座远离喧嚣的小城,在大城市生活了十八年,或许只有这样清新的地方才能让人踏实下来,读书,生活。十八岁以前,我并不喜欢森林,不喜欢“荒郊野外”,而这座小城,却彻底改变了我以前对都市以外世界的认识。
3.威廉姆斯是少数的那么几个“与世无争”的地方。虽然它也有个所谓的“劲敌”阿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但它终究能让人生活在一个没有那么多光环与荣耀的日子里。无论各种新闻媒体如何夸赞它,在中国,这所学校终究不像清华北大那样知名;在美国,也不像“HYP”(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所学校的首字母简称)三座名校那样令人无需任何理由地痴迷。或许光环与荣耀是很多人最终所艳羡的,但人生也需要踏踏实实的、无所顾忌的奋斗几年。威廉姆斯就像是一位隐居山林的艺术家,在平平淡淡之中足以能够绘制出令人神往的生活画卷。
4.在这里上课是紧张而又充实的。教授们,无论年纪,无论性格,无论种族,都像一位大朋友一样,几节课的功夫,他们就能准确的叫出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姓名,对学生们的性格也略知一二了。课余时分,也常常能见到他们邀请学生们去喝咖啡、爬山,或是去他们家里坐坐。
5.在威廉姆斯,我认识了很多毫不忌讳地给我提反对意见的教授们,更神的是,我在他们面前也可以毫无忌讳地提反对意见,即使有时最终我并没有听取他们的建议,只要我讲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也支持我的选择。在我以往的“被教育”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个很消极却又很真实的印象:师长们难以承认,他们并不是永远都对的,他们也难以在自己和学生意见不同时考虑“学生有可能也有他们的道理”这一可能性。然而在这里,我的这个印象被彻底打破了。无论是学术观点上,还是个人的事业选择上,我可以和教授们畅所欲言,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在我选择今后继续深造的学校时,与教授们“矛盾”最“激化”的那一次,我甚至觉得“教授一定会记恨我这个学生”的时候,最终得到的回答却是“无论你选择哪里,今后我都会去看望你”。另一位教授曾对我的父母说,“我最喜欢Nancy的地方,是她每次挑我错儿的时候”。
6.威廉姆斯的很多人,无论是教授还是职员,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在以能力做事,更是在用心做事。很多看似于他们毫不相干的事情,他们也愿意鼎力相助。无论是我快乐或是忧郁的时候,他们都愿意倾听,与我分享大学生活的苦与乐。他们不是简单的“施舍”建议,而是在用心了解一个年轻人。
7.威廉姆斯有一群优秀又团结的校友,他们不仅用各式各样的物质方式支持着母校,关心着母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各式“骚扰”,也是毫无怨言,乐此不疲。无论是在大公司、高等学府、艺术展馆,还是威廉姆斯小镇上,都遍布着威廉姆斯校友的影子。他们善良、博学,有校友在的地方,就有无比强烈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8.来到威廉姆斯的第一天,虽然还很陌生,但周围人的友爱及包容已经让我足够温暖。无论是当初举着威廉姆斯旗帜来机场接机的高年级同学,还是住在新生宿舍楼里的邻居们,虽然大家还不那么了解,虽然生活中也免不了磕磕碰碰,但那种包容的氛围,就足以奠定“家”的感觉了。
9.在威廉姆斯的日子里,我没有因为是一名外国人而感到孤独或是被排斥。当我主持或是参加很多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并不属于国际学生的活动时,我获得的是信任与肯定。当我在与教授、朋友、同学交流时,他们认真倾听我的提议;当我向他们寻求帮助时,他们耐心而又细致地为我出谋划策。或许,这一切,都与我的国籍、肤色、母语无关。
10.在威廉姆斯,我有不断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大一野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我还依稀记得当时混沌又不安的情形。然而四年后,在我几乎都已忘记了那封信的时候,重读当年写给自己的文字,慢慢转身,才发现身后已经走过了一段多么不寻常的道路。
11.在威廉姆斯,我有了彻底“打乱”自己生活的机会。从大一刚刚入校,到大四毕业,常常有人会问起我当初选择威廉姆斯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当初选择威廉姆斯的理由很简单、很大众化、甚至有点儿可笑。真真正正在这里生活了一年半以后,我才悟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Williams totally ‘messed up’ my life at some point.”(威廉姆斯在某一阶段彻底地“打乱”了我生活的节奏。)这其中的意思很明白,以前的生活里,很多东西看似都被安排好了,上什么样的小学/中学,文理科的选择,大学入学前就选定好的专业,甚至今后的工作、生活。然而,这些最多只能说是“被安排好了”,我们真的想好了自己的未来吗? 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生活,其实需要有一个契机,让它彻底被打乱,让我们真的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喜欢什么,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 在威廉姆斯的这四年,虽然不能说将人生彻底想清楚了,但它至少给了我一个机会,改变了很多以前固有的想法。在前进的同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的与方向。
12.威廉姆斯使我变得更加勇敢,我不再只是生活在自己固有的圈子里,做着自己那些看似“安排好”的事情。是这所学校让我有勇气去尝试那些新鲜又有意义的事物,放弃那些光鲜但我并不需要的东西。不怕失败,也不瞻前顾后举棋不定,只要学会“fail successfully”(“虽败犹荣”,特指未成功却有所收获的尝试,在前文中有过具体解释),那么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13.在威廉姆斯,虽然每人都有一个或者多个专业,也有繁重的专业课、考试、论文需要准备,但这些课程却不像枷锁一样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牢牢的束缚,学生们也不需要有明确的文理分界。在学校里,同时修数学和历史学双学位的同学,绝对不是罕见;一位有多场大型音乐会表演经验的学生,同时又获得了某高级数学课班里第一名,这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就连那些很多国人都嗤之以鼻的“体育特长生”,也常常能拿到整届学生前5%的成绩,并且获得国家级的奖学金……很多时候,学科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兴趣,即使心血来潮选了一门超越自己“comfort zone”(舒适区间)的课程,常常也是满载而归,收获颇丰。
14.威廉姆斯给学生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作为一所历史上的贵族学校,作为一所曾经将黑人、女性、外国人都拒之门外的学府,正是这所学校今天的包容,给了更多人追求幸福的机会。虽然学生们(包括我)有时还在“贪婪”地要求更多,渴望更多,但是,想想每年充裕的奖学金,每年一度的免费往返国际机票,几乎免费的新课本,丰盛的餐食,周末的免费购物班车,校园内宿舍楼、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和运动场馆等先进的设施,几乎免费的打印服务……这些还不足以诠释威廉姆斯所提供的公平教育机会吗?
15.或许任何机构或多或少都有些官僚作风,很多事情也都是公事公办。但是威廉姆斯则是我所接触的所有具有“官僚潜质”的机构里最不官僚、最有人情味的那一个。大一刚入校的时候,慌乱之中把宿舍钥匙丢在房间的某个角落找不到了(最终还是找到了),但是保卫处的大叔很通情达理的又给了我一把钥匙。其实我知道,他们是有绝对的理由按照规章制度罚我20美金的。虽然我不否认这所学校做的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但它处处可见的通情达理,甚至有些时候“不讲道理”地“开绿灯”,已经是对一位身在他乡的学子最好的慰藉了。
16.在这座大城堡里,每个人都被给予充分的信任。小到图书馆里自觉投币的咖啡,大到每一次“带回家的考试”(take-home exam),威廉姆斯相信它的孩子们,真正理解什么是诚信。以往的生活中,我接触到的更多的是监督与管理,然而在这里,我被充分地给予信任,我也充分地去尊重这份信任。虽然不免会有个别人亵渎了这份神圣的礼物,但威廉姆斯也总能够用各种各样善意的提醒,告诉那些人们,这份信任与被信任的重量。
17.威廉姆斯有风景如画的校园,这里有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世外桃源。绿色的山坡,草坪,错落有致的建筑,总能够让人心情大好。父母参观威廉姆斯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它的美丽所迷住了。之后带他们参观我的“新家”哈佛校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我所期待的神往,只听见他们悄悄说,“这儿好像没有威廉姆斯漂亮……”
18.威廉姆斯有我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夏天。因为出生在夏天,便很固执地爱上了夏天。大一的时候,很多人都告诉我,这四年,你至少要体会一次威廉姆斯的夏天。这里的夏天,虽然有时也烈日炎炎,但很恬静而不浮躁;虽然有时也阴雨涟涟,但却爽朗而不忧郁。在这座被青山环抱的小镇里,偶尔坐在秋千上仰望天边的彩霞,那种感觉总是快乐而又单纯。
19.虽然刚刚上大一的时候,就在学校给国际学生们发的材料里读到,在美国,人与人的关系并不非常亲密。每个人当然会有一些真正的好朋友,但和大多数人,都只是一面之交罢了。家人也曾提醒过我,对外人要保持些警惕。然而,四年过去了,我发现,学校餐厅的阿姨们总能记起我为她们弹钢琴的故事,我和镇上小餐馆的伙计总能很轻松的聊上几句,和图书馆里勤奋好学的小镇居民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就连冬天没人照料我的常青藤盆栽的时候,花店的经理也轻松地答应帮我保管。父母来参观时,虽然几乎不会讲任何英语,当他们参观学校的剧院的时候,剧院的工作人员特意将所有的灯光为我父母打亮,让他们目睹了这所学校的风采,外在的与内在的。
20.我常常想,一所学校就如同是一个躯壳,当我们穿上这个躯壳,做人处事的态度仿佛都按照这个躯壳变化了,直到融为一体。每当我想到,在我的生命里,威廉姆斯的那些日子,给我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就更加明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或许这,就是威廉姆斯给我留下的最珍贵的东西。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1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