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考试跟高考比哪个难?先看看今年的高考,“曹雪芹来了都不会写”“还好我毕业得早”……今年高考作文成功出圈,不仅难住了考生,更是让网友感慨“这届考生真是太不容易了”。
自2014年政府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新高考政策“)后,高考就迎来了一系列新变化。而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表示本次修订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种种迹象都表明新高考与国际考试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密。本期翰林将把IB课程作为参考对象,带领各位一起看看新高考和IBDP课程之间的千丝万缕。
你真的了解新高考和IB课程吗?什么是新高考?
新高考政策是2014年政府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此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本次试点于2014年启动,2017年首先在浙江、上海执行,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新课标指明: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体体现在: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什么是IB课程?
目前IB课程分为IBPYP课程、IBMYP课程、IBDP课程和IBCP课程。其中IBPYP是小学课程、IBMYP是中学课程、IBDP是高中文凭课程、IBCP是职业课程。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IBDP课程。
IBDP课程于1968年开设,是整个IB课程体系中最早开设的课程。这个阶段的课程对16-19岁的学生开放。IBDP既是国际文凭组织IBO为全球学生开设的高中课程,同时也是大学预科课程,整个课程为时两年,相当于中国国内的高一、高三,完成DP阶段的课程后即可进入大学进行学习。
IB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水平提升,其更强调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于社会和世界的意义所在。从设计理念和课程开发宗旨上,学生至上、价值观培养这两点始终是IBO和许多IB专家所努力实现和发扬的核心要点。
新高考 vs IBDP“必考+选考”,考试方式大不同
改革后的新高考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考试,实行“3+3”模式,即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生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中自主选择三门学科参与高考。
部分地区,采用“3+1+2”模式。语数英依旧是三门必考科目;其次学生在“物理”和“历史”两门科目中选择1科;最后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2科。
IB课程分为标准难度课程Standard Level和更具挑战性的高难度课程Higher Level,主要分为六门学科组课程和三门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至少选6门课和TOK(Theory of Knowledge )认识论课程。其中,认识论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跨学科课程。
这种必修+选修的考核方式,在国内曾经只应用于大学,但国外早在1968年就采用这种考核方式。随着新高考的改革,这一模式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扩展。
改革后自由组合的高考形式与IBDP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谋而合,同时这一举措也让学生在选科上更加灵活自由,不再局限于“文科生就学政史地、理科生就学理化生”的情况,体现了新高考政策在学科选择上对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注重。相对而言,这也越来越接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使得我们的教育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方式,亦有利于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
尽管高考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是IBDP大考在这方面似乎更有优势:首先,IB课程的分类更加细致。每一个大门类中还设有具体的课程,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学生们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去学习具体、对应的课程,考核形式上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则更进一步;其次,IB将艺术单独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并参与考核,照顾到了对艺术感兴趣或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而目前国内高考尚未将艺术课程列入考试科目中;第三,IB中TOK、EE、CAS这三门核心课程既涉及自我探究又涵盖自我评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察更为全面。
另外,目前我国的高考依然局限于笔试这种单一的模式。IBDP课程的考察方式则依据科目性质实行不同的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口试和实践活动等。而实验性科学板块课程会有一定量的实验工作。
高考可以自由组合的考试结构的确是一个好的开始,并且我国高考正在通过改革向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的方向稳步前进;但是若能继续吸取国外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在高考形式上做出更具体的改变,或许能让我国教育往前发展一大步。
难题?创新?考察内容更全面
前面探讨了新高考和IB大考的考试形式,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考试内容方面两者之间的联系,以语文或IB中的语言A为例。
新高考政策明确要求改革高考考试内容,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考语文中,作文始终担任重量级的角色,占据50-60分的分值(不同地区卷面分数有所不同)。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作文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命题式作文,向话题式作文转变。去年的漫画式作文到今年的《红楼梦》、“本手、妙手、俗手”,都更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表达能力,相比于传统的命题作文而言,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更综合。例如,今年的新高考的全国语文A卷,作文部分借用下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比喻基础、创新和投机倒把。看似复杂的题目实则透漏出许多启示,考生可选择的立意点也足够丰富,相应地,这样的话题式作文也就更考察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但是IBDP的中文课程也并不简单。
IBDP的语言和“文字研究学科组课程”和“语言习得学科组课程”均包含中文课程,这里主要讨论“语言和文字研究——语言A学科组课程”。
语言A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和文学、文学和表演”三类课程,其中“文学和表演”还添加了表演课程。“文学”需要学生在两年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本国作品、外国作品,因为会涉及很多翻译的任务,而”文学“的评估内容和评估形式就与翻译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了解程度,包括文学批评、阅读面、作品内容等。
“语言和文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侧重于语言的正确应用,包括上下文、背景、形式的选择等。其评估比”文学“更加复杂,既需要考生给未读过的文章写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还需要他们基于自己学过的两部作品写小论文。
不难看出,IBDP的中文考试更加复杂,对考生的要求更高。其题型并不拘泥于高考中的“填空”、“选择”,多使用写作。另外在题目的设置上更加灵活,考生不能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题目,需要加入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有针对性、有深度地作答。“文学”更关注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检验他们是否拥有批判性思维,能从经典作品中发现不足;“语言和文学”更强调考生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但这一考核国内基本上进入大学后才会系统学习。
而这就要回归到IB的课程理念上,也就是“Education for life”——终生教育。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它尤其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兴趣的发展。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新高考改革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考核,同时更加兼顾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为学生尽量提供更灵活展现自身能力的空间,但同时,高考在考试的出题形式以及考核重点侧重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复读的话,分数还作数吗?
每一年都有蟾宫折桂的幸运儿,也有名落孙山的失意者。这就不免牵涉到了“复读”这个问题。在传统高考中,复读的话,去年的高考分数就作废了,需重新再考。但在新高考政策中,只有语文、数学的成绩是当年当次有效,英语和其他选考科目则有两年有效期,也就是说,除了语文、数学需要以最新的高考成绩为准以外,剩余科目可以保留去年的高考成绩。
在IBDP的考试中,如果没有达到毕业成绩,只需复读相关课程,参加下一年度的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文凭。例如,有名学生总分是25分,但他的3门高水平课程总分没有及格(总分最低须达到12分),那么他就不能获得文凭,只能得到证书。只有在下一年度再考一门高水平课程,达到要求的成绩后就可以获得文凭。
新高考政策中对于高考分数有效期的延长与IB课程考核有着相似之处,而延长分数期限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我国教育来说都是有益的:对学生而言,脱离了“一考定终身”的境况,复读备考的压力就小了很多;对我国教育而言,则是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高考的考试体系。
本文从考试形式、考试内容以及复读规则,对新高考和IBDP大考做了粗略的分析比对。通过分析我们高兴地发现高考与IBDP考试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从中我们可以推论,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际课程中优秀的人才考核模式,同时又是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之后的方案。
结合今年新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开放事实上是在向着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引进国际优秀教育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的方向努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放和变革,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2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