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绿卡申请条件

最近两天,关于英国出生小孩住满7年就能直接拿绿卡(父母均无绿卡)的消息,传遍了各大在英华人朋友圈。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重点看看,英国内政部在极其严格的出生拿绿卡相关规定上,到底出了什么新政策。

2022年6月20日,英国新的移民法修订案(STATEMENT OF CHANGES IN IMMIGRATION RULES)正式生效。

其中一项关于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 (Private Life)永居途径的法案,就提到了英国出生小孩拿绿卡流程的细则。

这一最新的移民法修订案于2022年3月15日由英国移民局正式发布,一共205页,对涉及未成年人按人权理由(如家庭和个人生活)申请英国永居、特许居留以及入籍的移民政策做了一定程度的放宽。

根据新规,从2022年6月20日起:

对于在英国境内出生的未成年申请人来说,只要已在英国境内居住满7年,即可直接申请和获得永居(无需再等2.5年),永居满1年即申请加入英籍。

这意味着出生在英国的孩子,只要连续在英国居住了7年,可以立即申请绿卡,第八年即可加入英国国籍。

在此之前,根据旧政策,对于英国出生的孩子,按人权路径申请英国永居时,需要通过申请10年永居路径的2.5年特许身份,来获得绿卡。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需要通过申请每期2.5年的特许居留生活在英国,之后再续签3次,满10年才可申请永居。

可以看到,对孩子来说,新条例不仅免除了不少续签麻烦,更是大幅缩短了获得英国绿卡的等待时间。

除此之外,新规也对不在英国出生的孩子放宽了拿绿卡的条件。

根据新规,对在英国境外出生的未成年申请人来说,只要已在英国境内居住满7年,即可申请2.5年期的特许居留,期满前再续2.5年,总计满5年(而不是过去的10年)即可申请永居,永居满1年即可申请加入英籍。

换句话说,不在英国出生的孩子,只要后续来到英国后生活满7年,便可以在18-24岁之间以“2.5年+2.5年”的签证申请永居(而不是过去的10年),其他签证也可累计。

另外,对父母来说,在以上两类未成年儿童成功申请到永居或特许居留后,其父母如无任何身份,则可以监护人的身份,以人权和家庭理由申请每期2.5年的特许居留,之后续签3次,满10年即可申请永居 (可以和其它类型签证累计,申请永居时需要最后持有该签证1年以上)。

英国为什么要修改移民法?

新的移民法修订案指出,让那些在英国居住生活超过了七年且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因为签证原因离开英国,去其他陌生国家(通常是父母的来源国)居住是不合理的。

内政部表示,参考过去的一些案例,在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回到原籍国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并没能保护这些孩子的人权,反而造成了混乱。

于是,英国内政部从去年10月开始着手修改政策,并于今年3月发布了更加人性化的法规,该法规目前已于今年6月20日正式生效。

如果父母已有绿卡,在英国出生的孩子是什么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父母双方均无绿卡的情况。

事实上,在英国出生的孩子获得什么样的身份,完全取决于父母当时的签证状态。

如果父母都只是普通学生签证,那孩子在出生当时也只能是中国护照中国身份,然后再通过居住7年的新规拿到英国绿卡。

如果孩子是父母一方拿到英国永居之后出生的,那孩子自动可以获得英国国籍。

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是英籍,那么孩子出生的时候也自动拿到英籍。

如果孩子出生在英国境外,比如说出生在中国,如果出生的时候,孩子父母双方的任意一方是英国国籍,那孩子也可以提出英国入籍申请。

总结来说,对比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父母均无绿卡的情况下,英国出生小孩拿国籍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但好在内政部已经作出简化,缩短了居住时间要求,并砍掉了繁琐的续签流程,英国出生小孩现在拿绿卡要比之前方便许多了。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25626.html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8日
下一篇 2024年4月28日

相关推荐

  • 中国政法大学mba含金量

    中国政法大学MBA的含金量可以说是相对较高的。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中国法学和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其MBA项目也注重培养学生在商业管理和法律政策领域的综合能力。以下是中国政法大学MBA项目的一些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其较高的含金量: 学术实力:中国政法大学在法学和政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实力和声誉。学校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这为MBA项目提供了良…

    2024年11月22日
  • 迈阿密大学top50

    迈阿密大学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810名,在202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全国性大学排名中排名第91名。 迈阿密大学奖学金 迈阿密大学向国际学生提供有少量的Merit-based奖学金,该校奖学金无需单独申请,自动随Offer发放,一般只有秋季学期会提供奖学金,欲申请奖学金的学生应尽早递交申请,以提高获取几率。Merit-based奖学金…

    2025年1月6日
  • 前美排名70多名的大学怎么样

    前天的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我国的留学生在英国各大高校的留学人数,后台引起了部分讨论,也有很多朋友想了解除了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人数以及占比之外,在其他国家的我国留学人数以及占比。而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我国留学生在美国各大综合性高校的留学人数以及占比,一起来看看哪些美国高校也是我国留学生的摇篮! 相较于留学英国而言,留学美国相对来说是留学圈子里公认最“高级”的留学…

    2024年11月7日
  • 部分次新基金大胆建仓 逆势布局市场底部机会

    近一个月以来,A股市场波动加大,但部分“积极派”新基金却选择逆势建仓,短期内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市场估值的“高性价比”特征有望支撑后续的超跌反弹。 “积极派”基金大胆建仓 2023年12月4日以来,A股市场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截至2024年1月4日,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2.55%、5.2%、6.46%。 尽管如此,据…

    2024年1月5日
  • 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开学时间

    在60年前的今天,1957年9月25日 (农历闰八月初二),美国小石城事件爆发。 手持南部联邦旗帜的白人青年在校门口阻止黑人学生入学 事件背景:1954年5月17日(距今63年),美国最高法院依据美《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宣布公立学校种族隔离是违法的。这是美国第一次真正宣布黑人隔离制是违宪的、不合法的。在此之前,黑白人隔离制早已被肯定和实施,在几乎一切公共场合…

    2025年1月8日
  • 瑞士维多利亚大学中国教学中心

    据瑞士教育联盟(http://www.chliuxue.com/)介绍,维多利亚大学特别提倡“团队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希望所有的学员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能为民族振兴而团结凝聚,在个人修为上他们也必须诚信、正直、包容、胸怀天下、乐于回馈社会奉献自己的价值。 瑞士维多利亚大学(http://www.vubs.ac.cn/ )资质认证QUA…

    2024年10月19日
  • 密西根学院是文还是理

    建校时间:1817年 类型:公立大学 排名:全球大学排名第17位(2013) 密歇根大学,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是美国前十的综合型公立大学之一,被誉为公立常青藤,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盟美国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12个发起者之一。密歇根大学拥有全美…

    2024年9月7日
  • 昆士兰大学地址怎么写

    昆士兰科技大学位于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有三个校区,主校园位于中央商业区CBD。布里斯本(brisbane)是澳洲第三大都市,为1988年世界博览会主办之都市,风和日丽、人民友善,气候舒爽,非常适合居住,素有 阳光之都 美称,仅市内就有植物园、龙柏考拉园、南岸公园等景点以及最重要的商业街Queen Street,而Brisbane更是毗邻澳洲著名的旅游景点黄…

    2024年11月7日
  • 纽约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哪个好

    “如果你爱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请带他去纽约,因为那是地狱”。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这句词唤起了一代中国人对纽约的美好遐想。纽约人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纽约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是全球的文化中心,也是全球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6家总部企业云集纽约。这里充满…

    2024年10月11日
  • 山东大学出国留学(山东大学出国留学项目)

    近日,山东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根据协议,双方正式建立校际关系,以学生联合培养为起点,在共同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展开交流与合作。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是爱尔兰的顶尖大学之一,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171名。该校下设人文、商学、工程与建筑、健康与农业科学、科学、社会科学与法学6个学…

    2023年11月8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