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7日,南京市第九中学高考考点内,结束了语文考试的考生们从“状元门”走出。 (视觉中国/图)
“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人们大不以为然,似乎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套路,照此办理就是了。
什么是成型的办学套路呢?那就是高中毕业后参加统一高考,选择一个满意的专业,按照教学计划,逐门课程听讲、考试直至获得毕业文凭,然后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这是天经地义的吗?是培育人才有效的途径吗?对此,大学的办学者或是求学者,少有人提出质疑,更没有人敢于打破这个传统的窠臼,去尝试某些新的教学模式,以培育出杰出的人才。
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本人,这是旧中国学艺拜师的行话。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高考被大学录取,这也就等于说他们已经跨入了学艺的门槛。但是,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究竟是取决于名校或名师,抑或是取决于自己的志趣呢?我无不遗憾地说,现在的大学既没有导师给他们以指导,也没有开设指导他们如何学习的课程,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在迷茫中摸索,而仅仅只是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有的甚至是收效甚微。
《示子通》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教儿子作诗的一首词,其中写道:“诗为六艺之一,岂能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的,他的意思是说,不能仅仅就写诗的技巧来学写诗,必须勤学苦读,在生活实践中下功夫。他反思了自己学写诗的经历,年轻时只是注意辞藻、形式、技巧,但到了中年才发现这些方法是不对的,转而注重诗的立意、构思和意境的修炼,因而他写出的诗词在文学史上都是不朽的,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同样的,大学生们的学习,重要的不是专业,也不是按部就班地随堂听讲。其实,只有经历了勤学苦练并且感悟到读书真谛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读书的功夫也是在书外,在课堂以外。迄今为止,我国大学仍不易培育出杰出的人才,更遑论大师级的学者。究其原因,这与我们大学教育失当、与大学生们学习不得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到学校后,面临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究竟怎样才算是完成了大学的学习任务呢?我的一生就是读书、教书和写书,直到老年以后,我才悟出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度过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应当达到怎样的目的。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合格的毕业文凭,甚至是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仅仅只是形式上的意义,只是表明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并不表明他们获得了真知灼见,更不代表学习者获得了智慧,对于他们今后就业创业也不会起到根本的作用。
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大学究竟应该怎么上?这是关系到一个学习者是否能够真正成才的问题,如果他们真正明白了上大学的根本意义,将不仅使他们在大学过得非常充实,而且还可以为他们日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我之见,当今的大学生应当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坚持开明的和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淡化专业思想,真正觅得自己的志趣。我早在1980年代中期就著文表示,一个大学生学什么,(就)做什么和成就什么是不可能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做不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大学就是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它培育出来的毕业生,做任何工作都是对口的。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成才的关键是要寻觅到自己真正的志趣,并且要把它作为使命去追求,这样才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学生,直至毕业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志趣,以至于懵懵懂懂地度过自己的青春韶华。
什么是志趣?人们的喜爱、兴趣和志趣是有高低境界之分的,喜爱是低层次的,兴趣又进了一步,而志趣是高境界的。一个人把所学的专业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那是低境界的;如果当作事业去追求,那就进入到中等境界;如果把所从事的事业当作使命去追求,那就进入到了高境界。综观古今,凡是学业或事业有成者,都是把学业或事业当作使命去追求。大学教育的不成功,就在于没有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自己的志趣,也没有引导他们如何把志趣当作使命去追求。大学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虽然他们无力改变这种僵化的状况,但可以改变和掌握自己的命运,那就是通过阅读和实践寻觅到自己的志趣,它将使你们受益终身。
其次是不要看重课堂学习,要学会自学,这是决定你们能否成才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指出,自学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综观古今的圣贤孔孟、古希腊的七大圣贤、大学问家或学派的创始人,他们大都没有进过学校,他们的学问都是靠自学而获得的。如果说,在古代图书资料匮乏的时代,能够自学而成才,那么在信息时代,获得资料的途径更多,也更为便捷,为普遍推行自学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可是,现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规定,是限制学生自学的。面对着这种束缚,大学生要争取自己解放自己,把自己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自学是自己阅读、自己钻研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不爱学习、不会自学、不善于学习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
再次是不要看重分数,要最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什么是大学里的学习资源?在我担任校长的时候,曾经遇到不少的学生,他们在毕业离校时感慨地说,学校有如此丰富的图书,自己几乎都没有读过就离开学校了,真是遗憾万分!其实,何止是图书,大学还有其他诸多的资源,如各种实验室、研究室、博物馆、展览馆,各学科的讲座,各种各样的学术社团。一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阅读学校所有的藏书,但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那些最重要的图书,这对他们矢志追求自己钟情的志业是有帮助的。
大学中具有真才实学的教授,无疑是学校中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一个学生不善于拜名师,那无疑是最大的损失。一般来说,一个挚爱教育的教授,他们是乐于学生拜师的,像著名的化学家卢嘉锡、唐敖庆等都是我国近代化学开山鼻祖曾昭抡先生的高足;物理学家李政道、朱光亚等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高足等。我们向学术名师学什么呢?这些学者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师,主要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做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学风,而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求得一个学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仅仅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他当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时,导师哈代建议他两年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可是他却说,我来这里是求学问,而不是求学位。正是这种淡然的治学态度,使他成为唯一不稀罕剑桥博士学位的东方人,也使他成为我国百多年里无人超过的伟大的数学家。
保守的教育
早在四十多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指出,教育既有培育人才的作用,又有压抑人才的副作用。
教育的保守性,主要表现在它追求标准化、程序化、形式化、统一化,并且一代又一代地沿袭下来,从而使它陷入陈陈相因的保守境地。目前,世界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是在18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的,近三百年来从没有变革过。可是,我国很少有人认识到教育的保守性,似乎是司空见惯了。对此,美国X大奖创立人、奇点大学执行主席彼得·戴曼迪斯批评说:“标准化是教育的原则,同一性是教育预期的结果。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使用相同的教材,并且必须参加同样的考试,教学效果也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评估。学校以工厂为模仿的对象,每一天都被均分为若干时间段,每段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都以敲钟为号。”当代大学僵化到如此程度,难怪有人惊呼20世纪科学天才已经绝灭了,也不再像天才辈出的17世纪那样,全才式的科学家犹如雨后春笋那样冒出来了。
当今,世界危机四伏,环境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资源日益匮乏,各种灾害频仍。如果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培育出最有智慧的科学家和颠覆传统理论的“哥白尼式”的发明家,实现自我救赎。为此,必须改革束缚人才的僵化教育制度。就我国而言,教育改革有两条途径: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尚不具备这种条件;二是自下而上的改革,以民间和个体的力量为主,倒逼大一统的教育体制改革。如本文所倡导的,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淡化了专业,摆脱了课堂的束缚,普遍采用自学方法进行学习,那么就会对僵化的教育体制带来巨大的冲击,相信这是目前推进教育改革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作者系武汉大学原校长,小标题系编辑添加)
刘道玉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26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