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罗马帝国的中心,一度缔造了讲拉丁语的文化圈。从中世纪以来,意大利在对外交往中吸纳了许多他族词汇,拉丁语的使用也更民族化了,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现代意大利语。
一、拉丁语:意大利语之母
拉丁语是意大利语之母,也是中世纪欧洲通行最广的文学语言,同样是欧洲大陆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国语言上的祖先。欧洲人原本并无一个统一的拉丁语概念。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为了衬托意大利文学的伟大,才发明了拉丁语的概念。久而久之,“拉丁语”、“拉丁语族”这种语义学上的词汇开始被人们熟知。
拉丁语按照语法结构和词源来分,应分为原始的古典拉丁语(公元前7世纪到罗马帝国兴起前)和变化过的通俗拉丁语(又称“罗曼语”,从罗马帝国形成之后开始直到分化为民族语言之前)两种文法。古典拉丁语主要被诗人、教士和文艺作家们用来书面表达,是学院派的语言。而通俗拉丁语的用法多种多样,主要是依照当地居民风俗而使用,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拉丁人在篝火边跳舞
起初通俗拉丁语并不受罗马当局待见。西部罗马长期通行着用拉丁语做文书工作的御用文人,他们中出现过许多提倡保护古典风格的“守旧派”。其中,伟大的帝师塞涅卡、优秀的散文作家西塞罗等人均在此列。他们认为,通俗拉丁语无严格的语法规则,使用中不体现“自然之美”,因此被严格限制于口头传播。任何在文章、文件中出现的通俗化现象,都会被视为“违规”或“文法错误”。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拉丁文化的传播。
西塞罗雕像
高雅的古典拉丁语文辞复杂,变化多样,显然不利于日常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业的复兴,拉丁语无法避免通俗化。随着欧洲各市镇的复兴,拉丁语随着商业的兴盛传播至西欧各处,普罗大众在日常交往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文法和新逻辑,地方性更强的拉丁语开始形成。然而直到13世纪之前,拉丁语依旧保持着书面使用古典规则的习惯,这也使“优美而规则”的古典拉丁语始终像一尊活的雕像,成为各罗曼语族心目中的标杆与灯塔。
二、通俗化中的拉丁文:意大利语步入青春期
首先改变拉丁语使用方式的地区,最早可追溯至9至10世纪期间的北意大利与西西里岛。北意大利和西西里是中世纪意大利经济最盛的两块区域,分别由法兰克人和诺曼海盗统治,综合实力较强。由于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首先发展出海运贸易,当地居民在对外交往中逐渐塑造出更加独立的语言意识,遂在拉丁语世界形成了独特的意北、西西里两大方言区。
最早能证明拉丁语通俗化的史料是所谓“维罗纳谜语”。这是一份用维内托方言写成的、在9世纪初期成书的小册子。语言学家们发现,这些文字中属于古典拉丁文部分的尾音已经消失了,文字表达的地方化特色开始出现。建造于9世纪的科莫迪拉墙上的拉丁文字也同样表现出了它强有力的地方特色。在这块墙壁上出现了定冠词“tlle”,也是拉丁语通俗化的结果。
登陆西西里岛的诺曼人
12世纪初,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和米兰两地区成为意大利语的中心。当时的威尼斯出现了很多北欧商人,他们语言中的盎格鲁元素最早在此时进入到意大利语中间。此外,威尼斯人还借用了阿拉伯语中的几何语言,比如数字0、代数、算法等词就是从东方传来的,这些均为拉丁语词汇中所未见。此外,一些新见的东方蔬菜、官衔称谓和商业用语,也都体现着受北欧和阿拉伯世界影响的痕迹。
从13世纪开始,用方言写作的意大利作家和诗人逐渐开始多了起来,比较出名的是在腓特烈二世任期内的宫廷作家。腓特烈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本人就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这位皇帝打小在宫廷贵族和教会的庇护下成长,因此形成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据说,他本人就掌握了七种语言,还创办了西西里王国的第一所大学:那不勒斯大学。正是在这所大学中,西西里风格的文学、艺术和诗词歌赋正式走向繁荣。
腓特烈大帝在巴勒莫
然而,随着托斯卡纳的佛罗伦萨在14到15世纪期间兴起,意大利语的创作中心又从西西里岛移回了大陆。经济的繁荣为佛罗伦萨带来了学术研究的条件,意大利语文学创作也在这座城市达到了鼎盛期。但丁、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均以佛罗伦萨方言为基础写成,至今成为人们学习和品位意大利语的经典参考。值得一提的是,在意大利语拉丁方言化的过程中,文艺复兴时期称得上是一种“复古”中的创造。因为在此期间意大利语同样借用了许多古典拉丁语语法,以及被人们遗忘了的古老词汇。
但丁侧面像
在文艺复兴之后,印刷术的流行成为促进意大利本土语言和文化发展的另一剂猛药。印刷术和打印文本的出现使得方言用语更加规范、词汇更加统一。15、16世纪是文学复兴的世纪,同样也是意大利语同古典拉丁语融会贯通的世纪。威尼斯人彼得·本博曾在《通俗语言的叙述》一书中强调,要恢复托斯卡纳时代的高雅文风、批判地继承文艺复兴时代的地方方言。许多文学家们还开始编纂基于古典拉丁语词汇、语法的各种字典和学术批评著作。这些努力都促进了意大利语的进化。
三、“时代性”和“民族性”:意大利语的叛逆与成熟
对意大利语应“通俗”还是“复古”的讨论一直延续到启蒙运动时期。18世纪,在意大利出现了对语言风格的反思。米兰威利兄弟创办的《咖啡》杂志中提到:“按照古代的标准写现代的文章是荒唐的,我们应当满足于意大利语的鲜活,接受在社会进步中出现的一切新词汇。”当时的欧洲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思想的感染,一些进步人士逐渐意识到,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语言是国家统一和维系团结的基础。因此,对意大利语发展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了“时代性”和“民族性”之上。
启蒙主义者认为,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学术语言拉丁语已经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语言,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可以表达准确思想的、贯行于全欧的语言来代替它。于是,在对这种“新语言”的追求中,意大利语开始广泛地接受法语、英语、德语中的词汇,同时进一步剔除了书中无数种含混不清的同义词、万用词和被人们废弃的生僻词。
法国大革命催生了欧洲民族主义
然而,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了一种遍及全欧的“大语言”政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行不通的。19世纪初期,国土分裂的意大利越来越成为拖累民族发展的绊脚石,意大利人开始在统一运动中重新审视语言问题。在统一运动中,以切萨第神父为代表的宣扬“语言统一”和“回到古典”的派别占据上风。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意大利出现了口号为“将蛮族赶出去!”的运动,又将一些西班牙语、法语词汇刻意剔除出去,并大量加入了古意大利的语言符号。至此,意大利语终于在一番折腾之后最终成型了。
19世纪末,意大利人正在接受舞蹈教育
文史君说
意大利语的发展过程就像是一部“折腾史”,但正是这种对语言文化慎之又慎的态度,才造就了意大利文学艺术的兴盛。除却文中提到的意大利人对语言形式本身的注意外,在国家统一之后,意大利人还正式将民族语言的推广提上日程。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意大利整体的文盲率从起初的75%下降到了30%左右,意大利人中的非文化阶级中,越来越有人注重民族语言书写的重要性。在扫盲运动的同时,城市化、工业化和对外交流的大潮也愈发促进意大利语的传播,人们在同商业伙伴、领导朋友或外国人的交流中,逐渐将文辞的优美、精炼视为一种必备的需要。在音乐剧、奢侈品、汽车制造、核动力、计算机等领域中,世界各处的人们都能体会到意大利的魅力。这还要多多感谢意大利民族精英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参考文献
达根:《剑桥意大利史》,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
赵秀英:《意大利语的起源、形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5月。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2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