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建国前夕蒋伪及国民党带着国内诸多资源和人才败逃台湾,这也造成了大陆和台湾出现了很多名称和历史渊源颇为相识的机构,作为一个专注高等教育领域历史挖掘的作者,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两岸同名高校的前世今生。【全文3300余字】
–清华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全称“国立清华大学”,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是与北京清华大学出自同源的顶级学府。学校于1956年在台湾复校,首任校长就是曾担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两校拥有共同的校训、校徽和校歌。
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北京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为第25位,两岸四地综合排名第2位.新竹清华大学的世界排名为第233位,两岸四地综合排名第18位
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是由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高校,而截至今日庚子赔款美国部分仍然没有停止,当然这部分的资金并不是大家传闻中的两家清华一人一半,而是全部支付给了新竹清华大学。
新竹清华大学校内复刻的清华大学二校门
–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1896年的南洋公学和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而交通大学的交通二字也并非我们熟知的字面意思上的交通,而是取自《周易》中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虽然目前在中国名为交通大学的学校一共有10所,还有一众未来极有可能更名为交通大学的交通学院。但是普遍认为的交大五校只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阳明交通大学。而这五所院校的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相同的校庆时间,校园里都有饮水思源碑,校徽上除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几乎如出一辙,而根据可靠的信源,西南交大也正在着手校徽的重新设计,以增强交大系院校的历史特色。
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插曲,在大西北的兰州交通大学,同属于交大系传承的院校,学校也在2018年60周年校庆时更改了新的校徽,而新校徽采用了交通大学的主标识和西南交大的整体造型。同时从校史上看,或许不久的将来,交大五校或许会变成交大六校也有可能。
今天要讲的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筹建于1958年,直到21年之后的1979年才正式建校成功,2021年与台湾阳明大学合并,正式更名为阳明交通大学。
而散落的交大五校在1980年8月,在美洲交大校友会的撮合之下,完成了首次聚首。目前交大五校里QS世界排名最高的为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51位。而台湾的阳明交通大学则位列第217位,两岸四地排名仅次于同济大学位列第16位。
–苏州大学&东吴大学–
虽然从校名上看,这已然是两所不同的院校,而这所1900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学科体系的综合性大学,在战乱和建国以后几经更迭。留在大陆的部分于1982年正式更名为苏州大学,而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东吴大学校友会在台湾复校的部分,仍然定名为东吴大学,这也是台湾地区最早的私立大学。
1993年在大陆的苏州大学和在台湾的东吴大学签订了两岸友好院校合作协议,也宣告开启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先河。如今两所院校依然保持着高度的交流合作关系,同时也在同根同源的主题之下强化两岸东吴人的文化认同和交互共情。
截至2024年,苏州大学的QS世界排名为640-650,而东吴大学的排名为1400+。
苏州大学校区内的东吴大学校门
–中山大学–
1979年,经过原中山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校友的多番努力,中山大学在台复校的事情终于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1980年由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首肯,时任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李焕亲自筹办而得以在高雄复建,成为南台湾第一所综合大学。在台的的中山大学仍然使用中山先生手书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校庆的日期也同样延用了中山先生的诞辰日。
由于台湾中山大学新校徽惨不忍睹,这里使用的是老校徽
我们所熟知的,写下《乡愁》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就是曾经高雄中山大学的文学院院长。由于中山大学所蕴含的特殊历史意义,上世纪90年中后期,两校就开始了极为频繁的交流与访问,到2009年,两岸中山大学正式签署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和交换生协议,正式结为姊妹院校。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大节点,相信两岸中大在这一历史时刻也会展现出两岸血脉同根的实质,充分发挥连接海峡两岸的学术纽带和血脉渊源作用
高雄中山校长与广东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在活动上的合影
–暨南大学–
1995年在台湾当局六年国建计划和暨大校友的支持下,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正式在南投成立,成立之初一直借用省立埔里高中的场地办学,与上面讲的四组院校不同的是,虽然挂着和大陆暨南大学一样的校名,但是在台湾的暨大不再沿用自1906年以来的暨南学堂校史,官方公布的校史延续仅为在台建校后的部分,与大陆的的暨南大学也无过多的交流。
除了我们上述讲到的这些大学以外,其实还有一批学校在台湾复校之后保留了原有的名称,而留在大陆的部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拆分重组,或者更名更址建校。
–中正大学–
1987年2月,由时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李登辉担任总召集人,在嘉义成立了中正大学复校筹备组,到1989年学校正式成立。
而留在大陆的部分,在1949年建国前夕,即更名为了国立南昌大学,正式宣告1939年建校的国立中正大学在大陆的历史舞台落下帷幕。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校拆分和几十年的发展,先后更名多次,原中正大学的校史由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等多个学校继承,目前在江西师大内,仍然能够看到原中正大学礼堂复原后的样貌。
江西师大内的中正大学礼堂
–中央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始建于1902年,建校基础为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的一生可谓高度绑定在了国民政府的发展轨迹之上,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学习随即前往了重庆和成都办学,即为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
重庆时期的中央大学毕业证
直到46年才在南京复校。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同年的8月国立中央大学被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紧随其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学校被拆分。如今国立中央大学在大陆的校产主要由东南大学继承,而校史则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大,南京农大,南京林大等一众高校继承。
1962年在原国立中央大学校友的多方努力之下,学校正式以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名义在苗栗复校,到1979年正式恢复名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的辅仁社,1927年由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这是一所由天主教会创建的私立教会大学,1949年解放之后学校由政府接管,正式改名为国立辅仁大学。1952年大陆高校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建制被撤销,校区给了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人员则打散划到了北大,北师大,人大等学校。
北师大校区内的辅仁大学旧址
1960年经过罗马教廷和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辅仁大学正式在台湾新北复校。
–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与上面讲到的辅仁大学极为类似,同样是一所私立教会大学,于1879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教会学府,曾经享有东方哈佛之称。
1905年11月,学校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设文理学院(后分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后改设附属中学),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大学,毕业生可直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这所先后经历了晚清时期、北洋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的高等学府同样在1952年的院校调整中被整建制撤销,校产和教师分别并入了复旦,华东师大,华东政法等学校。
圣约翰大学旧址
1965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受到当时国民党当局教育政策的影响,私人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由上海圣约翰大学、圣玛利亚女校在台校友会与基督教台湾圣公会共同创办了新埔工业专科学校。2005年正式更名为圣约翰科技大学。
–静宜大学–
静宜大学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这所大学在大陆的基础是1932年在河南开封创办的静宜女中,是一所由美籍天主教修女盖夏姆姆创建的,取自她的中文名字-陆静宜。
河南静宜女中毕业证
1948年盖夏姆姆到台湾后一直在筹建复校的事宜,一直到1956年正式成立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1963年升格为静宜女子文理学院,到1993年更名为静宜大学。
这所学校在大陆有一所姊妹院校,即为今天的河南大学,两校也从侧面反应出来两岸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当年同城的两所学校,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状态,可谓造化弄人。
如今更名为开封市第八中学的静宜女中,在2020年再次改回了静宜中学,算是历史的一种轮回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字一样的学校:例如大陆短暂存在过的中原大学和由中国纺织大学更名的东华大学。在对岸都有与之重名的学校,但是并无历史渊源,这里就不再做详细介绍。
两岸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太多骨亲挚爱的分割,也形成了两岸太多重名的机构,学校,道路。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两岸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我们可能早一天看到两岸大一统,祖国一片繁荣的时代。
谢谢大家的阅读。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2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