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睿唯安公布了ESI从2014年1月1日到2024年2月29日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共新晋20个千分之一学科,武汉大学一般社会科学位列其中。这是学校继今年1月新晋环境/生态学1‰学科后,取得的又一次突破。
截至目前,武汉大学共有2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8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学校全球总体排名上升12个位次,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卓越成效。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按照“建一流、夯基础、强主干、推转型、促交叉”的思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提升主干学科贡献力,增强传统优势学科竞争力,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
同时深入实施“基础学科登峰计划”,全面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发展。
目前,武大有11个学科入围“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11个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交叉学科发展优势明显。
在不少权威榜单上,武汉大学同样留下了亮眼足迹——
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武大共有46个学科上榜,其中“遥感技术”位列世界第一,“水资源工程”位列世界第二;
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中,武大总计入选学科数47个,其中包括25个A+学科,13个A学科,4个A-学科,表现亮眼。
依托支柱学科、汇聚多学科力量,武汉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除了积极推进武汉光源、重离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牵头组建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外,学校哲学社科类重大平台“全口径、不缺席”,国家级研究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文科实验室,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
与此同时,学校还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如武汉大学-旁遮普大学红莲型杂交水稻联合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加德满都大学喜马拉雅水电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健康研究院等,助力构建粮食安全共同体、水利科技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武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有新突破。2018年至2020年,武汉大学连续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武汉大学牵头承担的24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
就在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这支团队由来自测绘、遥感、电子信息、法学、公共管理、生物等多学科的青年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现有成员105人。
团队几代人接续奋斗,在历次科考活动中创造了多项第一,比如拍摄了第一张影像图,命名了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南北极地图集,命名了第一批共计359条中国南极地名,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在世界和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史上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为极地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了武大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汉大学将继续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朝着梦想奋勇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武汉大学官网、官微,最佳大学等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