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
天津大学法学院的前身——北洋大学律例学门,诞生于甲午战败、国力衰微的晚清时期。从诞生之日起,她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承载着中国法律学人复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崇法厚德、致公天下,这既是天大法学院的院训,也是天大法学人的情怀。建院之初,学院就明确了坚持“高起点、入主流、有特色、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天津大学“双一流”建设正式扬帆起航。当下的天津大学法学院,站在“弯道超车”的历史拐点,为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致力于兴办职业型、特色型、国际型的法学教育。
北洋法学历史悠久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法科在北洋大学创建之初,作为社会科学的“律例学门”成为当时建校四大专业之一。中国现代法学高等教育也由此发端。
法科对于天大来说,从来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建之初,法科就与工程、矿冶、机械并列,成为中国大学的分科之始。在北洋法科的学生档案中记录着诸多耀眼的名字——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他参与并创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广州起义,为解放劳苦大众献出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从这里走出“钦字第壹号”文凭的获得者王宠惠,他是开罗宣言和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之一,民国时期重要的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学教育家。从这里走出了海牙国际法院法官徐谟。还有“中国奥运之父”、民国重要政治家、外交家王正廷,著名诗人徐志摩,著名教育家赵天麟、燕树堂等等名人。他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
其中,1899年,从香港考入的学员王宠惠由于成绩最优,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1905年,王宠惠还取得了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20年,北洋政府训令指示北洋大学专办工科,其法科于此时正式停办。至此,北洋法科并入北京大学。
“天大法学现象”——天大法学的复建与发展
1994年1月,天津大学正式设立经济法专业。1997年11月,成立法学系。2015年6月17日,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天大法学院正式复建。
法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输送了相当数量的法治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在教学方面,法学院一直严格遵循现代法学教育规律,在坚持“崇法厚德、致公天下”的院训及“高起点、入主流、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基础上,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法学院的办学经验。同时,充分利用天津大学以工为主、工管经文法等多学科综合布局的优势与特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工作。
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45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共29名。各层次在校学生达400余人,其中在校研究生150余人,在校本科生250余人。
在科研方面,天大法学院用3年时间实现了科研成果“量”与“质”的双重飞跃。复建以来,天大法学院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三大刊”上发表论文3篇,在其他CLSCI刊物上共计发表论文21篇,发表CSSCI论文总计63篇;先后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承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与青年项目5项;获得第四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
值得一提的是,由天大法学院撰写的《咨政报告》获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天津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散襄军等领导的批示。
此外,该学院还组织了30余次全国规模的大型学术会议,获得国内外法学界的高度关注。CCTV、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科报、中国环境报、人民法院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导。
在智库建设方面,天大法学院打造了最高人民法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等三个省部级智库。其中,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还入选了中国智库索引(CTTI)。
同时,法学院还设有中国智慧法治研究院、人类遗传资源法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行为法学会司法行为研究会秘书处、天津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秘书处、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科技法学研究所、金融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高端科研平台和研究机构。
在国际化方面,天大法学院与耶鲁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莱斯大学、纽约大学、杜克大学、美国里士满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庆应大学、印度Jindal大学等国外顶尖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法学院的学生在国际模拟法庭大赛和赴国际组织实习等活动中也表现亮眼,多有建树。
复建3年来,在天大法学院首任院长孙佑海教授的带领下,全院教师励精图治、努力奋斗,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建设、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均开创了全新局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天津大学的支持下,法学院一举获批法学一级博士点,被学界高度赞誉为“天大法学现象”。
对标世界一流,北洋法学再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洋法学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收拾行囊,迈上新的征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国际接轨,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国际交流,拓宽视野。
当前,该学院正在加快修订宠惠班培养方案,就全英文课程的开设编制近中远期计划。举办“宠惠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按照“宠惠班”的课程设置,借助于外籍教授和学校提供的资源,物色合适的外籍师资,并签订协议。以实现到2021年全英文课程达到8—10门,实现体系化建设目标。到2021年,力争外籍教师比例不低于5%。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围绕学科建设目标,精准引进人才,重点引进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流团队,扩充学院的教学科研队伍。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现有师资结构。该学院目前有1—2人获得长江学者(含青年长江)、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等称号,3—4人达到相当于以上类别的人才条件。
在科研方面,学院将加强院际合作、校企合作,深入挖潜,力争在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上取得新的突破,CSSCI论文的年发文总量达到100篇。
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为政府部门和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建议,继续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高水平的咨政报告,继续争取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未来,天大法学院将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争取学科总体进入A类行列,3—4个法学二级学科方向进入全国前列,向着振兴北洋法学学科、复兴北洋法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