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读者!大家好!转眼间到了六月,偶然的机会,我也抽出了一些空闲跟大家分享一些最近的读书总结。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政治哲学》,是耶鲁大学的一门公开课。
说到“政治”,可能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喜欢这个事物,至少带着一点排斥心理。但是当我去读这本书,试着去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以后,却又发现在人类这一群居的群体之中,政治这个事物的确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群居的群体必然带有某种党派性或类党派性,不同的党派、团体和小圈子各有其忠心和归属,竞逐权力、荣誉和利益。人是人,不是天使,如政治科学家詹姆士·麦迪逊所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或许这就是政治哲学存在的意义吧。
其实有些东西不好说它好也不好说它坏,它只是一种存在。政治哲学这个话题并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么阴暗,它本质上是一门研究“什么是正义?”以及“怎么为正义斗争?”的学说,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向往光明的学问。正如作者所说:“政治哲学行动的目标要么是变革的,要么是保守的。当我们追求变革时,为的是让某种事物变得更好;当我们追求保守时,为的是避免某种事物变得更坏。”好了,话不多说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书中提到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哲学观点吧。
首先这本书从小说《安提戈涅》中的情节说起,安提戈涅的哥哥波吕尼科斯是一名叛徒,因此波吕尼科斯死后国王不允许他下葬,但是安提戈涅却基于家庭传统,违反了国王的命令,埋葬了她的哥哥,因此引来了杀身之祸。国王是出于城邦的角度,而安提戈涅是出于家庭的角度,因而引发了一场家庭和城邦之间的道德之争。在这个故事中国王和安提戈涅的行为中都包含有不正义,因为他们都是片面的,但是双方同样也都包含了正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什么是对呢?感性吗?感性的缺点我们都曾耳闻;理性吗?可是理性也未必公平。
接下来话题来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或许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创立者,后由于和城邦议会的观念之争而被处死,最主要的指控是他毒化了城邦中的年轻人,而至今人们仍把苏格拉底视为捍卫言论自由的战士。但是通过作者对那段历史背景的介绍,我们似乎又觉得处死苏格拉底的议会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十恶不赦,毕竟决定是议会做出的,而不是某个个人,所以苏格拉底的言行可能确实威胁到了整个城邦的生存。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和斯巴达互相仇恨和战争的年代,而苏格拉底却和他所在的雅典的城邦议会陷入了“谁有资格去教化公民”的争论。概括来说,这种时期城邦主要观念是团结、爱国之类,而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要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例如他拒绝遵照命令去逮捕一位敌人,因为他觉得这个人不该被处死,他声称坚持内心的道义,就像在《理想国》中,他声称要用理性控制血气。但是,这真的可行吗?
接下来话题来到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纯粹的哲学家,也许他的《政治学》中最著名的学说就是他那句“人出于自然就是一种政治的动物。”。大自然不会做徒劳无益的事,就像我们中国有的一句话“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先不论其对错,先要找出它存在的道理来。和其它群居动物相比,人拥有更丰富的语言,更丰富的善恶、公正不公正之感。人出于自然会聚集在一起,人出于自然会有政治,就像我第二段中摘录的一样。他淡化了对与错,而更关心在特定的情形下如何行事,在他观念里政治是一门驾驭冲突的艺术,是一门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什么可能什么不可能的感觉。
接下来话题到了圣经,读下来更像是宗教和王权之争,是一种“谁有资格主持道义?”之争,就像我们的平民孔子也去讨论帝王应该如何统治一样。不过不同的是,在西方最终是王权妥协的更多(至少早期是这样),在中国最终是儒家妥协的更多。
接下来的话题来到了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比较激进的,甚至读起来感觉比较露骨的,他很大程度上带有目的主义的色彩。他声称他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差别很大,他声称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差别很大,以致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剖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灭亡。比如,与平静相比,他更关注的是动乱,在他的《君主论》中,他声称命运是我们的半个行动主宰,但留下其余一半归我们支配;他声称每个城市里都可以找到两种相互对立的血质:一边是平民不愿意被贵族统治和压迫,一边是贵族要求统治与压迫平民;(从这点讲他或许是最早萌芽阶级斗争这一理念的人之一。)他声称君主应该依靠平民而控制贵族,因为贵族比平民更有扩大统治权的野心;他声称不愿压迫他人的欲望也许很正直,但与此同时,教会平民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也必不可少……
接下来话题到了霍布斯,霍布斯最主要的论著是他的《利维坦》,从观点上看,作者认为霍布斯是马基雅维利的完美搭档,如果说马基雅维利发现了一片新大陆,霍布斯则把它布置的宜人居住。他声称“我们喜欢某物,并非因为它是好的;相反,某物被称作好的,只是因为我们喜欢它。我们的欲望为了各式各样的对象而展开普遍竞争,只有死亡能使它停下脚步。”他声称斗争是不会消失的,只要社会还想续存,就必须在骄傲与恐惧、血气与谨慎之间摇摆、平衡。
接下来话题到了洛克,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是他的《政府论》,而他在《政府论》中的观点,几乎被全盘吸收进了托马斯·杰斐逊的《独立宣言》之中。对洛克而言,世界属于勤劳而有理性的人,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增进整体繁荣的人,普遍的繁荣创造,是劳动从道德和政治束缚中解放的结果;每个人都是他自己身体的所有者,他们对他们的劳动产出拥有绝对的权力。他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只有一步之遥,也几乎喊出了“解放生产力”的口号。然后书中又谈到了韦伯,因为韦伯注意到了洛克的资本主义文化中没注意到的一种矛盾,即人们的精神在物质积累的清教伦理和无尽享乐之间不断摇摆的矛盾。
接下来话题到了卢梭。说来也搞笑,卢梭几乎是洛克思想的直接受害者,因为按照洛克的说法:“每个人都是他自己身体的所有者,他们对他们的劳动产出拥有绝对的权力。”那么富有的人就该富有。但是卢梭很不幸,家境不好,大家知道资本是有滚雪球特点的,如果洛克说得富有的人就该富有是对的,那么像卢梭这些穷的人就该穷。所以卢梭是洛克的坚决反对者。卢梭的不平有点像是在土地上种地,劳动的果实是你和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大自然因素共同的结果,你是应该拿走你的那部分劳动果实,可是土地和大自然是大家的,凭什么那一部分果实也要你独占呢?卢梭敏锐地洞察到阶级的弊病和私有财产的后果,他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的话,这个人就是公民社会的真正缔造者(我个人感觉或许不这么简单,吴思在《血酬定律》中提出的血酬也是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但是,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桩并大声告诉大家:‘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如果你们忘记了土地上的出产是大家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你们就完了。’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他将少干多少罪恶之事,少发生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少受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的折磨啊!”
卢梭一反前人,他不认为人自然就是政治的或者斗争的或者理性的等等等等,他认为最自然的人更像动物,只是我们的选择权,解释了我们的可变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选择了我们的文化甚至人性(就像我们似乎是在对视中拥抱了虚荣和羞耻),并不断变换我们的选择(就像我们中国的古话,屁股会影响我们的脑袋)。政权可以保障人民的权力,也可以通过各种立法将不平等合法化。他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开篇就来了一句:“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唯有创造出一个能为所有公民提供同等程度的尊重和承认的社会,这幅枷锁才能被卸下。
接下来话题到了托克维尔,他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这本书中向还在转型中的欧洲呼吁,平等已如神意一般在人心中生根,民主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他提倡自由结社,让人们在自由结社中锻炼民主的能力。同时他也对美国的民主表达了忧虑,一是民主(类似于少数服从多数)和自由(类似于各走各的)能否相融,民主会不会导致某种新型的专制,他相信面对被动员起来的意见,保障少数人权利的法律压根派不上用场,就像我们现在常提到的“政治正确”,让多数人不赞同的东西变成人们不能想的东西。比如美国抗击疫情期间,面对特朗普的号召力,有些真正的专家不敢公开说话。二是真理未必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三是享有立法权的多数也想享有不遵守法律的特权。四是跟韦伯类似,他对美国人的精神世界表示担忧,他认为没有信仰不是人类的常态,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自由,重物质轻精神的模式会让人的精神世界倒退到几乎只有同情、焦虑和自利之中,让人们在追求永远到不了的物质幸福中沮丧和焦虑,他担心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的极大焦虑将成为资本主义的常态。
好了这本书讲完了,让我惊讶的是,这本书竟然没有给马克思主义单独列一章,只是在个别章节中略微带过,或许也是一种政治正确吧。或许正如作者所说,经历了苏格拉底的教训之后,哲人们开始传播两种教导,一种是公开的,一种是私下的,哈哈。另外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的政治哲学,城邦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跟中国的政治哲学可能不太一样吧。中国方面我也是刚刚开始了解,目前感觉分析得比较有意思、清晰的我暂且可以先推荐吴思和费孝通的书,有兴趣的读友可以找来看看。喜欢我,记得转发关注哦!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