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何君君
勾嵊山,又名句无山,会稽之余脉,“勾践所都也”。它是越王卧薪尝胆地,更是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无可争议的地标,见证了吴越两国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国为墟棘,身为鱼鳖”;公元前473年,越军破姑苏,擒夫差,“越兵横行于江淮上”,“中国皆畏之”,成为战胜国。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君臣入吴,拘于石室,养马为奴;公元前472年,勾践兴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州,周元王赐勾践祚(zuò),命名伯,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短短二十年,从战败到战胜,从俘虏、奴隶到霸王,勾践及越国先民们究竟做了什么?历史的戏剧性后面有着怎样的必然规律?历史在告诉我们什么?回望过去,对于我们今天的民族复兴,又有什么借鉴和启示?
勾践从吴国为奴归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确定报吴的目标。他反复以复仇报国统一群臣和全国上下的思想。用他自己的话:“孤之怨吴王,深入骨髓。……虽要领不属,手足异处,四支布陈,为乡邑笑,孤之意出焉。”(《越绝书·陈成恒》)勾践也反复与群臣商讨复仇大计,请教报吴方略。在范蠡、文种的帮助下制订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待机而动的总体方针。文种献了灭吴九术,计倪、扶同、若成等都贡献了非常好的谋略。越国上下一心,群策群力,走上了复仇复兴的道路。
根据现有史料,回望勾践兴越灭吴大业,个中逻辑,既有历史的偶然,更具历史的必然,概括起来可以从对己(即国家建设)、对敌(即对敌斗争)、对人(即外交运筹)三个维度进行阐析。
越王勾践剑。
一、对己
1、在治国理念上,确立民本思想
《吴越春秋》记载:越王时问政焉。范蠡曰:“天地之间,人最为贵”。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计倪曰:“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本”。文种详细说明了爱民的内容: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并进一步解释说: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夺所好则利之。要求勾践“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有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勾践实践了这些思想。“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国语·越语上》)。
越国还采纳了大力奖励生育的政策。《国语》记载:“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当室者:家中嫡长子)死,三年释其政(释:免除;政:赋税徭役);支子(支子:庶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纳宦:官府收养)其子。”生养繁殖人口,增加劳力和兵员。
民本思想的实施,爱民政策的推进,团结了越国民众,促进了民富国强。《越绝书》说:“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谋同辞,不呼自来。”《吴越春秋》说:“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国语》说:“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2、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人才至上
刚从吴国归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广运百里,是指方圆百里,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越国偏处一隅,地狭民少,战略资源不多,人才是唯一依靠。所以勾践听进了计倪说的“失士者亡,得士者昌”的道理,明白了“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越国一时人才济济,尽得其用。如范蠡、文种、计倪、扶同、若成,以至于越女、陈音、欧冶子等,灿若星河。
礼贤下士。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闻之,除道(清扫道路)郊迎(走出国都到郊外),身御(亲自驾车)至舍。《越绝书·陈成恒》记述了这段历史,并连用三个稽首再拜,描述勾践向子贡求教的诚意。“得人心,任贤士,……邦之宝也。”范蠡语。
问计于士。勾践回越以后,每遇大事,必召群臣商计:“今欲定国立城,人民不足,……为之奈何?”“孤欲布恩致令,何日可矣?”“孤未知策谋,惟大夫诲之。”《吴越春秋》记载:“越王遂师八臣与其四友,时问政焉。”
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勾践置臣:“不以少长,有道者进,无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长。人主无私,赏者有功。”(《越绝书·计倪内经》)。计倪年轻,当时地位低,敢于直言,善于谋划,受到重用。
放权任士,知人善任,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勾践委国政于文种,使荒无遗土,百姓亲附;赴危地带范蠡,辅危主,存亡国,往而必返;奉令受使于曳庸,出不忘命,入不被尤;问谋略于计倪,候天察地,分别妖祥;托军事于诸稽郢,望敌设阵,飞矢扬兵。
3、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富民强国
越国君臣都明白,兴师举兵必“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范蠡一再说: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兼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所以劝农桑,忧积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的基本国策。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勾践与计倪、范蠡反复讨论粮食问题。范蠡在《越绝书·枕中》篇中对勾践说:“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在长期的粮食生产实践中,越王君臣总结了不少规律性的东西。如必须顺应天时、四季、气候,不失农时。范蠡说:“发号施令,必顺于四时。四时不正,则阴阳不调,寒暑失节。如此,则岁恶,五谷不登。”计倪说:“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如总结出粮食与价格、粮食与流通的关系。计倪说:“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生产与流通相辅相依的关系。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春秋晚期,当时最先进的制造业是青铜冶炼。《越绝书·地传》有这么两则记载:“姑中山者,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练塘者,勾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越绝书》中对湛卢、龙渊、泰阿等宝剑的描写,都说明:一是国家有专门分管冶炼的机构——铜官,二是有固定的采矿场、冶炼场、运输机构和路线,三是有令人胆寒的锋利宝剑。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越王勾践青铜剑,就是文物之证。
越国还搞多种经营,个体与国营相结合,发展生产、丰富经济、保障供给。如《越绝书·地传》载:“鸡山豕山者,勾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朱馀者,越盐官也。”“因以下为木鱼池,其利不租。”有专门养鸡养猪的,有水产养殖的,有专营盐业的。
4、在军队建设上,大力整军备战
高举兴越灭吴大旗,鼓励士气,整军备战,训练士卒。请精于射法的陈音教授用弩技术,使“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请善于“剑戟之术”的越女教授格斗技术,使军士“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加强军队纪律。越地民风是“锐兵敢死”,惯于各自为战。为此,勾践反对“匹夫之勇”,强调纪律性,要求军队统一号令下、统一行动,以发挥整体作战能力。服从者有赏,违犯者斩首。“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不如令者,斩!”(《吴越春秋》)
解决士兵后顾之忧,振奋士气。“子在军寇之中,父母昆弟有在疾病之地,吾视之如吾父母昆弟之疾病也;其有死亡者,吾葬埋殡送之,如吾父母昆弟之有死亡葬埋之矣。”“军士……莫不怀心乐死,人致其命。”(《吴越春秋》)“果行,因人皆劝(劝:勉励),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囿:指笠泽),又败之于没(没:地名,不详),又郊败之。”(《国语·越语上》)
5、在作风建设上,致力务实修身
务实崇实。去空恭之礼,戒淫佚之行。范蠡说:“所谓末者,名也。故名过实,则百姓不附亲,贤士不为用。……所谓实者,谷帛也。”(《越绝书·枕中》)
艰苦奋斗。“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吴越春秋》)
正心修身。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国语·越语上》载:越王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所织则不衣。
吴王夫差。图出自清末民初马骀的《马骀画宝》。
二、对敌
勾践对敌斗争的策略主要体现在文种九术中。文种的灭吴九术,确实是古人斗争智慧的高度总结。用他自己的话:“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今欲伐吴,必前求其所好,逐其所愿,再制其死地。”这就是利用敌人的弱点,抓住薄弱环节,一击制敌。
1、遗良材以尽其财
越国君臣根据吴王夫差喜美殿华宅的爱好,选名山神材,婴之以白璧,镂之以黄金,献于吴王。“吴王受而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吴越春秋》)据说,越国送的名山神材,称为“荣楯”,送的结果,就是吴国消耗国力,民穷财尽,民怨沸腾,以致巷满哭声、道见死人。
2、籴粟稿以虚其国
越国君臣根据夫差细诬而寡智、信谗而远士的性格,卑身重礼,因宰嚭(宰:太宰;嚭:pǐ,人名)求见吴王,辞曰:“水旱不调,年谷不登,人民饥乏,从王请籴(籴:dí,买进粮食),来岁即复太仓,惟大王救其穷窘。”(《吴越春秋》)
此计成功离间了吴国君臣。越王买通太宰嚭,挑拨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同时借来吴粟万石,用以赏赐群臣万民。
二年,越王粟稔(稔:rěn,庄稼成熟),拣精粟而蒸,还于吴。吴王得越粟,谓太宰嚭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吴民大饥。
3、遗美女以惑其心
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
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今浙江诸暨南)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縠:hú,有皱纹的纱),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吴王大悦。伍子胥谏曰:“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不聪。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大王受之,后必有殃。”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胥不忠而杀之。(《吴越春秋》)
美女腐蚀了夫差的心志,成天耽于歌舞升平之中,无心国计民生,也导致忠臣伍子胥被杀,吴国朝廷处于人人自危、离心离德之中。
范蠡像。
三、对人
1、韬光养晦
越国君臣卑身重礼,素忠为信,实施战略性欺骗。
越国大夫扶同曾经跟勾践说:“击鸟之动,故前俯伏,猛兽将击,必饵(饵:顺服,收敛)毛帖伏;……圣人将动,必顺辞和众。圣人之谋,不可见其象,不可知其情。”
大夫若成也说:“王虚心自匿,无示谋计。”
勾践命范蠡迁国都于会稽绍兴,既是为了“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更是为了避开吴国的监视。因为水师在埤中,陆军练兵场在勾乘。
同时,造城时,外郭筑城而缺西北,示服事吴也,不敢壅塞,内以取吴,故缺西北,而吴不知也。
子贡曾经对勾践说过:“无报人之心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报人之心而使人知之者,殆也;事未发而闻者,危也。三者,举事之大忌。”(《越绝书·陈成恒》)
可见,韬光养晦,示人以弱,不当头,是后起者、挑战者的不二法门。
2、凝心聚力
外交上,越王勾践自己说:“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子女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求以报吴。”主持外交工作的大夫扶同也说:“吴王兵强于齐晋,而怨结于楚。大王宜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越王的统一战线、友邦工作做得多好!一个四面树敌,一个八方讨好。越王很快得到回报。越军在击败吴军主力后,围困姑苏整整三年。《国语》曰:“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史记·越世家》亦曰:“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围吴都三年,没有一个诸侯国救援吴国,可见吴的失道寡助。
灭吴取胜后,勾践还要把外交文章做足。他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并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于是被周元王赐祚命为伯,赢得诸侯毕贺!
灭夫差越王称霸。此图出自清末石印本《东周列国志》。
公元前490年,也就是勾践七年,勾践夫妇与范蠡结束囚徒生活由吴归越。《吴越春秋》有一段文字写到勾践当时心情:“至浙江之上,望见大越山川重秀,天地再清。王与夫人叹曰:‘吾已绝望,永辞万民,岂料再还,重复乡国?’言竟掩面,涕泣阑干。”今天,走在勾嵊山下,眺望巍巍奇秀的这座王者之山,看看山下祥和宁静的村庄,同样感慨万千。越王的时代一去不返,吴越争霸的烽烟鼓角早已远去,勾践和古越先民所创造的煌煌大业亦已烟消云散。而历史的冷峻恰恰在于,人物业迹虽然过去,但它们的历史足音却在现实回响,兴勃亡忽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仍在不断昭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人为镜,以史为鉴,古越先民们的不屈与斗争、智慧与精神是当下我们民族复兴大业的最好镜鉴。(本文图片由CFP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