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75年研究结果

所有人都向往幸福,但何为幸福?相信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这是一篇关于“幸福”的 TED 演讲稿,演讲者是精神分析治疗师 Robert Waldinger 教授。

他们团队花了 75年跟踪研究了 724个人,发现幸福的人生最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考。

01

哈佛大学75年研究: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在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从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

有一个最新的调查,是询问1980-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

有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还有50%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的生活目标是成名。

的确,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事情,似乎觉得要想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一定要追求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人类生命历程中,这些东西真的能帮助他们保持幸福感吗?

实际上,人一生中所做过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

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

但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遗忘了。

有时我们的记忆形成过程,充满了创造性。

马克·吐温就曾说过: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保存着我们的记忆。

比如,我曾经在一张广告上看到说: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

我们真的去做了这样的一个研究——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这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研究。

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

当然,在询问过程中,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

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10年内流产了。

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

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

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

从1938年起,我们追踪了两组男性。

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

他们属于Tom Brokaw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

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

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

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

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还去他们家里对其父母进行访谈。

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

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

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

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

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

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

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

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

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

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

我们会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会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会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

我们会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会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

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

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该轮到我了。”

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

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

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我们得到最清晰的信息是:

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

02

三个核心结论

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

①社会连结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 。

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

他们身体更健康,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

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

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

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得更快,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

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

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

②起决定作用的,是亲密关系的质量。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

而是你亲密关系的质量。

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

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

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

当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

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

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

生活得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80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

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

③良好的关系不仅保护身体,也能保护大脑。

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

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能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

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

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

一些80-89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

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

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

03

生命如此短暂

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

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

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7500万美元,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著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

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会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

为什么这些会那么容易就被忽视了?

因为,我们是人啊。

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

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

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

在我们的75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

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就是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追求的东西。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

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那么你们呢?

假如你们今年25,或者你们40,或者你们60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

可能性是无限的。

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

因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最后,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转自:如学传媒

来源: 教师博览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7555.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4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4日

相关推荐

  • 卡内基梅隆大学_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

    (一)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是个什么样的学校?(校史、所在地、学校规模、学院数量、在校本科生数量、研究生数量、教师及科研人员数量等)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成立于1900年,是一所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该校创建于19世纪末,是钢铁大亨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创举。在…

    2024年3月17日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校在哪里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洪宝 通讯员李雪聪 秋风正好,彩旗飘扬。9月12日-13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2022级新生陆续来校报到。2022年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录取总人数超过6000人,招生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迎来2022级新生 为了顺利迎接2022级新生安全有序地入校,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团委组织志…

    2024年11月9日
  • 什么是综合性大学

    最近在做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学科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的统计。就想,什么样的大学称得上是综合性大学? 我们知道,研究生学科门类共有14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军事学太专业(行业),目前只有2、3所普通院校研究生设有军事学学科。所以,设有13个学科的院校那一定是综合性大学了。 …

    2024年5月31日
  • 西班牙意大利(西班牙意大利什么关系)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意大利特派记者 叶 琦 李佳寅】37场不败纪录作古的同时,意大利队还被挡在欧洲国家足球联赛决赛的门外。北京时间7日,欧国联的一场半决赛中,意大利队上半场丢掉2球,而队长博努奇累计2张黄牌被罚下更是让球队雪上加霜,最终意大利主教练曼奇尼率队在主场1∶2不敌西班牙队。 “我很遗憾在米兰输球,但我们为意大利的连胜感到自豪,这是一支仍有进…

    2023年10月26日
  • 医学院大学排名分数线

    比较好的二本医学院有山西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等;2024年全国二本医学院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418分、理科413分,对应录取最低排名:文科39217位、理科105413位。 不过本文内容均是根据陕西省2024年招录数据整理,更多地区医学院分数线,可直接在文章上下方输入分数查看! 一、二本医学院录取分数线 1、文科…

    2024年8月21日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数线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简称UCB)是最受美国留学生关注的美国公立名校了,本科生录取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每年在400左右,在美国前30名校中,属于录取人数较多的样本,因此做个全面的录取数据分析,挺有意义。 一 2020级新生申请录取数据 加州伯克利作为全美最顶级的公立大学,申请难度当然比较大…

    2024年11月23日
  • 大学文科都有什么专业

    在大多数人眼里,理科生比文科生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的专业多,毕业后比文科生就业范围广,甚至很多文科生不知道将来要学习什么专业,可以从事什么职业。 其实,专业选择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去考虑,一个是考生自身的性格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建议大家采用测评的方式去了解,一个是家庭和城市综合因素,需要有经验的去深度咨询。 话不多说,搞起 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

    2024年6月3日
  • 护理学研究生院校排名_护理考研最容易的医学院校

    现在已经进入八月中旬,距离今年24招生计划公布已经非常近了,今天为大家盘点医学护理考研容易上岸和容易踩雷的学校,24考研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 护理考研容易上岸的院校 1. 广西医科大学 B区院校,题型难度不大,进面分数线不高,并且没有英语四级要求 2. 吉首大学 A区院校,复试线不高,进面难度较低,不压分,招生人数也比较可观 3. 遵义医科大学 B区院校,…

    2024年3月19日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证书录取要求

    2022年3+证书考试招生计划 2022年我校“3+证书考试”招生计划约1050人,招生计划最终以考试院公布为准,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根据省招办相关文件精神,“3+证书考试”招生统一按照专业组投档录取。 招生对象 符合广东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并取得相应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 …

    2024年8月21日
  • 澳洲留学学费多少

    对于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有一个因素一定会纳入考虑范围,那就是——学费 近期,随着QS排名的公布,澳洲学校也是越来越吃香了! 今天烤鸭君特地汇总了澳洲八大的学费(以近期汇率为准),希望能对你的留学之旅有所帮助哦~ 墨尔本大学 2025年QS排名:13 墨尔本大学建立于1853年,是全澳大利亚第二古老的高等学府,被誉为“南半球第…

    2024年6月23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