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15日),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印尼哈桑努丁大学举行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合作交流会,线上连线推进印尼近海海洋生态牧场建设工作。会上,上海海洋大学张硕教授介绍,据工作计划,拟在8月份完成人工鱼礁礁体建设以及拟增殖放流种苗购买和暂养,10月份前在拟定建设海域完成海洋生态牧场的建设,并开展效果监测评估。张硕告诉记者:“我们搭建人工鱼礁就是为海洋生物‘造海底乐园’,为不同的鱼类提供多样化的栖所。”
在地球上,珊瑚礁的面积不到海洋面积的0.1%,却能够为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提供家园。“珊瑚品种多样性高,但是印尼有些区域珊瑚礁白化现象严重,产生明显‘白地’。为海洋生物‘造乐园’,人工鱼礁就能发挥类似珊瑚礁的作用。”张硕解释,投放人工鱼礁后,藻类和贝类便会附着生长,它们能为物种提供基本营养。人工鱼礁的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公寓”就可以为不同的鱼类提供栖所。人工鱼礁不仅是海洋生物的避风港,还能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提高渔业资源,有助于海洋生态的自我修复。
据介绍,拟建设的印尼近海海域的渔业生产种类包括小型金枪鱼、鲷鱼、石斑鱼等,每天每艘作业渔船的产量在500 千克左右。“海洋牧场是世界范围内近海渔业的共同发展趋势,众多国家将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渔场栖息地修复作为其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且收到了良好的资源增殖与环境保护效果。”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必林说,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海洋渔业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将传统的“采捕型”渔业转化为“可控型”渔业;有利于渔业生态建设,促成“和谐渔业”的良好局面。
“感谢中国团队邀请我们学校参与本次活动,也非常感谢中国帮助我们建设海洋牧场,保护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牧场建设已经在中国各个海域取得了成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也对我们渔业资源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哈桑努丁大学副校长Adi说。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科技园区产学研负责人李嘉海介绍,中国海洋牧场工程技术在世界同领域里已经形成较大优势,相关技术已成为我国近海渔业开发和资源管理养护的重要技术手段,该技术的输出也将为印尼渔业的持续开发和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1年,上海海洋大学获批亚洲合作资金专项项目“中国-印度尼西亚近海海洋生态牧场技术”。项目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海洋生态牧场为核心,研发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关键技术,解决印尼渔业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渔业技术发展相对滞后、渔业资源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等瓶颈问题,并为印尼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实际解决办法,增进渔业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发挥海洋蓝色粮仓功能等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三年来,项目组在印尼已开展2次走访调查工作,现场了解拟建海洋牧场周边的海域、岛屿环境和社会条件,并针对印尼海域条件和本地生物物种,设计了多种适应于热带珊瑚礁海域的鱼礁,发布多项增殖放流技术成果。为了全面提升印尼海洋渔业生产和管理水平,项目组先后招收培养7名海洋和渔业相关的印尼硕、博留学生,并组织2次海洋牧场技术培训,共计为印尼培训了300多人次的渔业技术人员。
文: 吴金娇 通讯员 徐凌
图:上海海洋大学
编辑:储舒婷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