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下午,备受瞩目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典礼隆重举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重大项目。该大学打破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采用全新的“枢纽”和“学域”学术架构,致力于成为全世界第一家融合学科大学,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探路。
开学典礼/主办方提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办开学典礼
开学典礼现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率领教师代表为10名硕博士新生佩戴校徽,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鼓励同学们传承与弘扬香港科技大学“求新、求进、创未来”的精神。
倪明选校长还发表了致辞,对545名新生、456名教职员工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为了今天这历史性的一刻,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校给予了莫大的关心与全方位支持,合作伙伴广州大学也一直和学校同心协力、精诚合作,他感谢大家的厚爱、关怀与支持。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主办方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开学典礼上设置了别出心裁的火炬传递仪式,巧妙融合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科创孵化成果。会场大屏幕上几名港科大学生将象征着港科大精神的火炬从清水湾畔的校园传递到海面上,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院长李世玮教授驾驶帆船,在港科大校友企业云洲无人船的伴航之下,将火炬成功传递到广州南沙…
最让人惊喜的是,还运用到了虚拟形象“元宇宙”。画面中,倪明选校长的虚拟形象从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的虚拟形象手中接过火炬,完成了火炬的历史性交接。随后,倪明选校长手持火炬走出“元宇宙之门”,将火炬放入火炬台。场内灯光转暗,“激光刻刀”缓缓雕琢出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同的标志。
据了解,虚拟校园的三维模型以及两位校长的“元宇宙”形象由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讲座教授许彬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这一设计,也正是呼应了今年7月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共同宣布建立的全球首个“元宇宙双子校园”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杨佳锠教授/主办方提供
“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
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举全校之力,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办学框架下,两校紧密合作。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正式开学,是香港科技大学建校30年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两校的发展正式 进入“港科大2.0”时代。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在视频致辞中强调,《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携手共建的“港科大2.0”,将为大湾区及整个地区培育具创新思维的人才。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副主席杨佳锠教授也亲临典礼现场,发表致辞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发展,会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
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领导们也以视频的形式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送来祝福。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教授表示,希望所有科大人牢记“众志成城,其利断金”。如此,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必将前途无量。他希望两校同事继续勇于尝试,摒弃私念,为造福社会而共同努力。香港科技大学候任校长叶玉如院士表示,随着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学,两校将拥有更雄厚的实力,更丰富的资源,更广泛的学术领域,相信两校成员,都将从中受益。
须江教授/主办方提供
融合模式最为吸引学生
开学典礼结束后,南都·奥一新闻记者对在校师生进行了采访。担任功能枢纽微电子学域署理主任的须江教授曾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15年,他向记者谈及自己此番来到广州后对校园的感受:“这边校园相较于清水湾那边面积更大,更加年轻。在科技元素、建筑元素以及人类元素上都更加现代,也很好体现了社会在高速发展。校园环境即使放在国际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此外,须江也表示,自己之所以会选择来到广州,是觉得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可以把香港澳门等地的技术更好融合,对教书育人、渴望培养更多人才的老师而言也是更大的舞台。“拿我自身举例,受学校之托,建立微电子学域,集中建设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在大湾区背景下,也提供了更多机会”。
须江还介绍道,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教授的认证机制上是一致的、在授课上是互通的,“清水湾的同学可以选择来上广州的课程,同理广州的同学也可以修清水湾的课程。而在研究方面,无论从实验设施还是研究课题上,都是紧密合作的”。
博士研究生陈正平/南都·奥一新闻记者刘婕
据悉,9月5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秋季学期将正式开课。在入校体验上,记者也采访了几名今年入学的港科大(广州)学子。
2022级功能枢纽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学域博士研究生陈正平告诉记者,自己原先便在港科大清水湾攻读硕士学位,这次选择来到广州,也是因为非常希望能通过在港科大(广州)的学习来亲身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并且他谈到,自己也对港科大(广州)跨学科融合的这种学习模式很感兴趣,“因为我本身就是拥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本科环境专业,硕士化学专业,现在结合学习海洋化学。也特别希望可以为我国成为海洋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而作为红鸟硕士班第一批学生,2022级的余璟同学则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红鸟硕士班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没有专业这一说,只有学域、枢纽这种模式。学校招进一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让我们自由探索,最终来确定一个方向后,再去做项目”。而谈及自己对港科大(广州)的体验,余璟说道:“最大的体验就是融合,这一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学术上同学们有不同专业背景,还是大家本身就来自五湖四海,总之,即使是聊天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红鸟硕士班研究生余璟/南都·奥一新闻记者刘婕
融合模式是否会影响自身在专业研究上的深耕?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如今直博来到港科大(广州)的2022级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域(系统枢纽)的博士研究生倪灿回答了记者的疑问:“团队合作也很重要,一个项目大家各有所长,可以分工,另外,在很多知识上,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可以互相学习,会比自己学习快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典礼结束后学校还主办了院士座谈会。郑南宁、高松、梅宏、汤涛、张统一、吴云东、张明杰这七位院士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与倪明选校长、吴景深副校长围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之挑战”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刘婕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