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洪美国贝勒医学院

■记者 李晨阳 张晴丹 赵广立 见习记者 刘如楠 实习生 周佩滢

“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严格起来,有时候连共同一作都不算数。”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的上述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热烈讨论。他认为,国内科研界目前通行的“三认三不认”评价标准,让科学家不愿合作或不敢轻易合作。

所谓“三认三不认”,就是只认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单位、非通讯作者。

李家洋呼吁,尊重和认可每一位合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付出,鼓励人们心无旁骛地展开合作,在协同中走向共赢。

文章发布后,有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鼓励科研合作有很大意义,但也有人担心一旦放开“三不认”,会加剧论文乱挂名等现象。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体现不同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贡献?如何在为合作攻关、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每位科研参与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国内外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政策专家。

反对: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不公平

某高校教授张栗(化名):

论文署名排名,从来都是以贡献大小为依据。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篇论文里第一作者与其他作者的贡献通常是显著不同的。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在内,全世界科学界都是认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

对论文所有署名作者都一视同仁,实际上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好奇心和对于声望的渴求,是科学家进步的两大动力——科学家本就没什么“利”可得,还不能重视“名”吗?总不能指望所有科学家都很超脱。

虽然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比较超脱”,但其实不在乎署名的,往往是已经在国际同行中建立了领导者声誉的“大牛”。他们对于一般的论文成果很少在乎署名、署名排名。但遇到非常重大的发现或进展,也很难说他们不在乎署名和排名。“大牛”可以不在乎署名,但研究生、博士后必须在乎。

其实,解决合作遇到的问题可以探索其他办法。不能为了鼓励合作,再去制造一个大得多的麻烦,破坏对于论文排名的基本认知。

赞同:这个建议适合“大”成果

某科研院所首席科学家陆康安(化名):

我的理解是,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真正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强强联手的大型科研项目,一定要承认共同第一作者乃至更多参与者的贡献。

就像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论文上署名非常多,你能不认可共同第一作者吗?能不认可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吗?

有过相关经验的科技工作者应该知道,重大科学研究和一般较小的科学研究,在组织形式、各方贡献上是很不一样的。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地进行评价。

我们国家现在需要鼓励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促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产出。投身于这样的科研工作的每一个人,理应得到尊重和认可。而那些乱挂名、发人情稿的课题组,我不太相信能做出真正的好成果。

有人担心承认了后面的作者,就把第一作者的功劳抹杀了,我觉得不至于。论文作者排序本来就体现了贡献大小,一作的功劳是抹杀不掉的。

海南大学教授王守创:

我比较赞同李院士的观点,要认同共同第一作者,也要鼓励合作。同时不要只看作者排位,还要看“作者贡献”这一部分的详细描述。

很多人担心论文乱挂名的问题,但这主要是课题组行为规范不到位造成的。

我认为第一作者乱署名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作为项目主要执行者,第一作者有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记录,如果受到不公署名对待,理论上可以申诉,甚至撤稿。

问题主要是通讯作者的署名比较难界定。是具体指导了项目执行还是提供了资源或者平台来开展项目?坦白地说,在大科研团队,我也不清楚通讯作者本质上由什么贡献来决定。

他山之石:国外是怎么处理的?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薛潇:

欧洲这边没有所谓的只看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的说法,因为现在发文章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拿《自然》及其子刊来说,需要在文末专门列出一项“作者贡献”,详细说明各位作者具体贡献了什么。二作做的事情比一作更多、更重要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现在要求一定要写清作者贡献。

在申请教职的时候,“作者贡献”是重要参考。我有一个同事,去年拿到了多所著名学术机构教职岗位的offer,他的很多二作论文都被看重。因为虽然他是二作,但贡献很大,在一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种“作者贡献”也会有夸大成分。如果没有流程控制和严格规定,到底怎么写是难以统一的。

对此,国外有一个“贡献者角色分类计划”,是网络开源以供讨论的,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分析: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高士洪:

强调“作者贡献”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贡献多数时候很难量化。

比如一人制备转基因动物、提取代谢物,一人做层析、质谱实验,一人负责下游数据分析,完成一个代谢组的小课题并撰稿。恐怕很难说得清谁的贡献“最大”。

理想状态下,奖励、升迁、经费申请都不应该拘泥于作者的署名发表情况,而应着眼于其参与的工作的精细程度、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但是,这就要求考查方下相当大的功夫来了解实际情况。

影响因子、一作文章数、通讯文章数,这些科研人员“升级”过程中面对的考评方式虽略显生硬冰冷,但也体现了高校建立量化公平性考核的追求。

我认为,如何客观考评一个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潜力,可能才是根本的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

论文作者排序、通讯作者标注作为学术出版规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以自然科学为例,第一作者应该是论文合著者公认的主要贡献者,是主要研究工作的完成者和论文主要撰写者,不论是学术评价还是评奖,都是这样认定。而通讯作者需要对文章的学术规范性、严谨性负责,同时也往往是研究整体思路的提出者和研究资源的实际提供者。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三认三不认”的现象?是因为在评价时缺乏同行或者小同行的意见。评价权甚至不在科学共同体的手里,而是由管理部门按照行政管理的逻辑“自外而内”进行评价。

当无法从专业角度评判时,就只能依靠署名、排序这种可量化的指标。

实际上,国外学者过去并不那么在意作者的排名,以及SCI、SSCI等一些期刊索引和引用指标。因为论文和期刊排名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整个科研资助和评价体系更看重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认可,而不是这些量化指标。

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署名和贡献分配方式也有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科用同一把尺子。

建议:到底怎么做才好?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

承认第一作者的重要价值,客观上是合理的。前提是评价机制没有问题,即谁的贡献大、谁做的工作多、谁主导了研究,谁就是第一作者。但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边缘性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抢一作、占排序的现象。

我认为破局的关键还是破除“唯论文”。

在国际顶级高校中,除了论文之外还看领域内的同行评价与认可度。此外,不同学科也应当设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以我从事的机器人工程学科为例,我更认同应该做更多实事,而不只局限于写论文。

论文是一个有限的精华提取,不能呈现所有细节。如果能产出一个产品,产生实际的效益,我想它比一篇论文价值更大。

目前国内的评价体系不够成熟,还是以论文为主导。虽然有一些额外的因素,但是大家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能用论文评的,就不会采取别的方案。

完善非论文工作的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

梁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靠取消作者排名,那样更会出现“挂名搭车”的现象。

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出台举措打击论文署名不端行为,最终效果也不会好。

从国外科学共同体建设、科研资助与评价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应该做的是改变背后的科研激励机制。不把量化指标与职称、资源分配等挂钩,把学术评价权交给真正了解相关研究的小同行。

从科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过去,资源较为稀缺,只能集中在个别生产力较高的人、个别项目上,如果均匀分配起不到激励效果。

但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很多领域已经不是跟随者了,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这就需要缩小资源分配差距,鼓励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这时硬把大家分出一二三等来,特别是通过一些形式化指标由“外行”进行评价和选择,对整个科研生态是有害的。

如果这些评价指标不再跟资源分配挂钩,大家也自然不会在意了,而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上,科研管理和评价的难度反而会降低。

《中国科学报》 (2022-03-14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99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 美国留学利弊(美国留学利弊分析)

      而众多的美国留学选择中,美国仍然是大家留学的首选国家,其强大扎实全面的教育覆盖面及成熟度为大众所认可:全球名校的汇集、优质的教学质量、卓越的科研成果、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声誉全球;但近两年由于政策的不断加紧,为来美留学增添了不少的阻力,例如签证方面的管制让不少渴望留学的学子甚是担忧。虽然存在困难,仍无法阻挡大部分学子的留学热情!到底为什么要选择留学美国?如何…

    2023年10月19日
  • 出国留学的利弊(出国留学的利弊英语作文)

    出国留学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第一,利益 出国留学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不仅仅是学习,学术,就业,还有生活,语言。 1.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在国外可以看到不同的外国文化,深入当地的生活环境,体验当地的民风、生活习惯,甚至不同的思维方式,开阔留学生的视野,吸收多元文化,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而且,出国留学可以说是一个见世面的好机会。可以更方便地欣赏当地或周边国…

    2023年11月13日
  • 韩国签证续签提前多久

    前两天,我去首尔出入境外国人厅申请居留资格延期时,在出入境窗口看到了一个小卡片。卡片的题目叫“出入境管理法注意事项”,里面记载了7个注意事项。虽然都是很基本的常识,但是卡片上的内容写的过于严谨,没学过法律的一般人很难理解专业术语。因此我今天就把这七个内容,“翻译”成幼儿园话,让所有人轻松的理解卡片中到底说的是什么。看完一定要记在心上,自信的人可以分享给周围的…

    2024年4月24日
  •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学费_

    亚利桑那大学年均学费 $28379,年均生活费 $9714,其他费用 $1000。亚利桑那大学是亚利桑那州第一所综合研究型大学,每年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接近7亿美元的科研经费,在美国大学中位列第33位,被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列为特高研究密集型大学。该校的光学研究中心是美国三大光学中心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光学中心之一,商学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学科与麻省理工学院…

    2024年4月15日
  • 新泽西理工(新泽西理工学院)

    东南网美国1月6日讯(本网特约记者 刘伟 文/图)日前,厦门理工学院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举行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线上签约仪式与合作交流会谈。 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林宏伟与新泽西理工学院副校长艾登·德旺(Atam P. Dhawan)、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埃德温·侯(Edwin Hou)分别代表双方出席了线上签字仪式并交流会谈,美国大纽约地…

    2023年11月11日
  • 中文大学风险管理科学

    说到香港中文大学的MSc in Risk Management Science and Data Analytics,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了,该课程开设了全日制和兼读制两种模型。全日制是20年开始招生,学制一年,旨在强化学生的数学、金融、统计学等知识,为在风险管理领域奠定基础。作为香港首个风险管理硕士项目,学校真正做到将风险管理从金融专业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

    2024年11月22日
  • 常春藤名校(常春藤名校都有哪些)

    来源:环球时报新媒体 据《金融时报》26日报道,美国知名大学、“常青藤八校”之一的哈佛大学因“传承录取”制度(legacy admissions,即校友、教职工的子女或亲属会被大学优先录取)等问题遭到联邦调查。 据报道,美国教育部已对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展开正式调查。美国教育部在一份声明中宣布了相关消息,并表示该部门下属的民权办公室认为哈佛大学的做法违反了美国…

    2023年11月18日
  • 大专如何出国留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内获得专科文凭后,一些学生想要前往国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对于专科生而言,申请海外留学有哪些途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先获得本科文凭再申请硕士 以英国高校为例,获得中国三年制大专学历的学生可以通过Top-up课程直接入读英国大学的第三年(即本科最后一年),顺利毕业后可以拿到受我国教育部认可的英国本科学位,也可以继续申请硕士阶段的课程。 …

    2024年5月5日
  • 办理护照的程序(办理护照的程序和手续)

    随着出境团队游正式恢复,不少市民已收拾好行囊,开启出国游啦!出国旅游,护照的办理必不可少。还没有办理护照的小伙伴,赶紧收藏这篇护照办理指南,包你一趟就办齐。 近日,在合肥市公安局出入境办理大厅,不少市民正在办理护照。合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一大队民警吕翔介绍,近期有出国需要办理护照的市民,尽量选择提前预约,减少办证等待时间。申请人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移民局或支…

    2023年10月15日
  • 天文专业大学排名_天文学专业大学排名

    天文学专业简介 在“专业为王”的时代,专业的实力和特色日益成为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专业排名也成为了衡量专业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专业排名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指导意义如下: 了解专业实力:专业排名通常基于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因素进行评定。较高的排名往往意味着该专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预测就业前景:排名靠前的专业通常…

    2024年3月18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