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申请季与往年不同
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仿佛一夜之间变了模样
以往认为稳录的学校,最后却被拒了
在跟几个往年申请不及预期的学长沟通后
我发现他们其实录取得都很不错
其中不少拿到JHU, NYU, USC的offer
只是当时没有满足心中顶尖名校的光环而已
回过头再看看他们现在的工作
顶尖投行、咨询公司、科技公司…
甚至比一些哈耶普斯的同辈混得更好
不禁思考,录取名校才算成功吗?
今天要分享的是多年前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学渣落榜后自创学校"的喜剧电影《录取通知》,希望跟大家探讨大学的意义?我们追求的大学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故事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叫巴特比·盖恩斯,快高中毕业的他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还好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好几个死党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自创大学”
巴特比一直质疑美国的教育系统和社会法则是否合理,但这就是现实。绝望之余,他想到了自救的办法:自己开设一所大学,这样至少可以应付父母那一关。
在他好友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他几个和巴特比一样没有大学上的同学的出谋划策,他们终于在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开办了一所“著名”的南方哈蒙工业大学,简称“S.H.I.T. ”。
一不做二不休,他们还搞了个假学校网站,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谁料,巴特比发现这套伪装好像做得好过头了。
“新生络绎不绝”
开学当天,从各地赶来了好几百个跟他们一样,被无数大学拒绝的学生和家长。他们站在“南哈蒙理工学院”的门口,期待在这所总共只有二层小楼的大学学习。
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将错就错,在这条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开始不断地完善这个大学的教学体系。所有的规则、课程以及完整的教学体制,都由学生自己制定。他们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努力让这座假冒伪劣大学变成一座真正合格的大学……
“谎言被揭穿”
当然“冒牌大学”很快就引起了真正的哈蒙理工大学校长的注意,学校也被迫关停。但为了让差生们也有书可读,巴特比参加了地区听证会,想为学校争取继续运营的机会。
对簿公堂的那一刻,巴特比被问到:他们是否有专职的教师?是否有规范的课表大纲?是否有图书馆?没有!但是有了这些就代表一所大学是成功的吗?一个所谓合格的教师按照一个被认可的大纲给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就是我们想要的大学教育吗?
巴特比在听证会的慷慨陈词将电影推向了高潮:“百年名校的传统是什么?是欺压学生,还是羞辱看不惯的人?谁规定这个世界只有好学生而没有坏学生,好坏的区别在哪里,难道学习不好就代表低人一等吗?这些所谓的规则,剥夺了无数孩子的梦想和激情,凭什么正规大学一定是你们眼中的大学,难道我们自学就不属于学习吗?在我们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教室,但却不影响每一名学子在不断进步,你们承认不承认没有关系,因为南哈蒙理工学院就是教学生如何做精彩的自己。”
他的发言赢得全场阵阵掌声,也让学校获得了一年的试用机会。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加州橘县查普曼大学的真实事件。虽然是一部有些鬼马的喜剧片,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读书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鼎着名校光环,方便找一份工作吗?
名校情结是害人的“陷阱”
因为我们父母那代不少都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所以普遍认为只有孩子考出好成绩,才能去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才有钱买好房子,才能进入好的阶层,下一代才能再继续……
如果孩子说喜欢马术或者篮球,家长不敢冒险,毕竟能靠这些成功的人太少了,远不如高分、名校来得实在。想培养第二个谷爱凌并不容易。我们大部分人是过着被安排的人生,因为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稳妥、最容易复制的道路,这也导致了名校情结的“怪圈”。
“名校等于成功?”
美国曾有一项针对4500多位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中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获得了精英大学的本科文凭,而另外三分之二并没有接受过名校的精英教育,其中有部分是来自对中国家长来说并不知名的大学,比如阿肯色大学、奥本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成功。
我们理解被名校录取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认可。尤其在现在极度“内卷”的环境下,很多人认为,来自哈耶普斯麻或者其他藤校是对于一个年轻人价值的决断性评价,也预示了未来的成败。
但这残酷的录取法则,难道不可笑吗?
留学申请本就参杂着很多不确定和运气的成分,是否被录取何以作为评价我们人生成败的标准?相比而言,你是否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资源?是否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是否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是否交到几个好友?是否真正享受了大学生活?这些远比名校光环重要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