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学校里,他们曾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学生,或喜欢写小说,或喜欢组乐队……干得似乎都是与“学习”不沾边的事儿。
在高考统一指挥棒的调度下,大多数孩子不得不“磨掉”个性、兴趣、天分,去适应某种模式。
然而,未来是一个智能服务型社会,需要更多个性化的人才。这样有特长的孩子,一旦走上文理兼通的道路,他们的世界将更广阔,也易于在AI时代中胜出。
▲李鲁
李鲁,康福国际教育2014届毕业生,2011年入读凯博学校香山校区(也称康福高中)。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和应用数学双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和商业分析专业,现为Solv Health 数据科学家。
热爱文学创作的他,在高一期间完成了《我去中学》小说创作,并于高三时正式出版;在美国伯克利大一时创作第二本小说——英文长篇小说Salvation(《救赎》),大二暑假小说出版,以电子版形式登陆iBook和Amazon。
01
借小说抒怀,渴望自由的学习氛围
“从这个早上开始,方朔就又得穿上校服,背上包,回到学校上课了。其实春节才刚过,元宵节都还没到,他好不容易从‘噩梦’里逃出,回到家才待了两周,就又得提前回学校补课。一想到这些,方朔就格外烦躁。方朔所在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但自从进入初三,返校时间就改成了周日早上,周日多上一天的课……”这是小说《我去中学》的开头,作者正是当时同样身为中学生的李鲁。
李鲁借主人公方朔的故事,呈现出一幅现实版校园众生百味图,表达了拒绝成为被裹挟着毫无自我的人,阐释了渴望追求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在某图书网站的读者评论中,很多网友惊讶于一位中学生对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李鲁创作并已出版的小说《我去中学》
02
看重人文内涵,高中选择康福学校
面对繁重的课业,喜好文学、个性外向好动的李鲁倍感压力,父母也动了为孩子转私立学校的念头。在康福的一次招生说明会上,康福国际教育董事长兼总校长刘煜炎的一句——“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是考高分和出国,而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追求学生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打动了李鲁父亲李建平的心。
而对李鲁而言,选择刘煜炎博士也是希望挣脱国内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一次重要抉择,“在考察了北京几所国际学校之后,觉得刘煜炎博士的教育理念与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非常契合,所以最终选择了跟随刘博士。”
▲高中毕业典礼上,校长刘煜炎博士为李鲁拨穗
03
开放式学习,自学能力极大提升
"康福实行的是英美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非常高。”进入康福后,李建平欣喜地发现,李鲁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他同时也很庆幸,当初幸亏没有以貌取“校”——因康福硬件设施落后而放弃这所学校。
刘煜炎是国内率先把国际AP和A-LEVEL课程引入中国的专家,因此康福高中开设的AP课程要比其它国际学校多出好几门,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的AP课程,有利于个性发展。
李鲁选修了微观经济学、美国历史等AP课程。“儿子通过AP课程学习,现在就清楚自己不想当科学家,而是想要研究美国的人文历史、政治,想在大学学经济、研究生学金融,学会为自己的未来‘量体裁衣’”。李鲁父亲李建平说,由于在学习中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孩子对知识一直保有一种强烈的渴求感,从而激发了求知欲。
▲高中时期的李鲁
04
高中课余创作小说,对领导力有深层感悟
对李鲁而言,选择康福教育也是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一次重要决定。
由于父母都是作家,耳濡目染之下,李鲁对于写作也有浓厚的兴趣。康福学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方式,让李鲁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个人爱好——构思、雕琢自己的小说。事实上,他在初中阶段就已开始酝酿写小说。
▲李鲁大一参加勇士主场
“高一学习并不紧张,不用考SAT和托福,老师不是特别注重考试成绩,更不会以一两次的成绩排名就将学生定性。”李鲁说,自己高一时基本保持在年级十多名,平时会参加读书会,周末回家就写小说,暑假更是每天都写。创作期间,李鲁也不时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
就读高一期间,他就写完了《我去中学》这本小说,小说在他高三时正式出版。这本小说也最终成为助力李鲁迈进名校大门的“敲门砖”。
这本小说得到了著名作家阎连科老师的高度认可,他在为小说所作的序中写道,“无法形容一个孩子在玩耍积木的年龄上建起一座真的大厦般,惊讶、愕然的不敢相信所构成的阅读之喜,总让人以为是看见了水泡的彩色或者云端之楼阁”。
在留学申请中,李鲁借用这部小说向国外高校的招生官展示了他所理解的领导力的另一层含义:“领导力不仅仅是带领一个社团、组织活动,我希望用小说的形式展示学生对现阶段教育的迷茫、困惑、思考、反叛,从而呼吁更多的学生勇于冲破枷锁!”
▲李鲁在伯克利大学
05
把握人生航向,从康福走进世界名校
李鲁的妈妈写了一本书《三年能走多远》,描述了儿子从一个普通孩子走向世界名校,他的心智成长过程和父母的深切体会。
她说,到了康福,李鲁变得更自信了,因为课程有更高的难度,对个人素质更具挑战性,让他的潜能发挥出来;同时,这种有难度的课程是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的,并非普通学校那样靠严格管理,靠外部压力来督促,这让他验证了自己的能力。自信的获得还在于,通过和往届学长们的对比,他意识到自己也有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向上的空间被打开,阳光投注进来,整个生命的气场都发生了改变,他意识到了自己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由此焕发出的活力是难以形容的。
▲李鲁在伯克利大学
李鲁在康福适应良好,在高中期间,他还被选上了班长,管理和带领着一个优秀的班级。班主任也对李鲁有极高的评价:“同龄人中难得的质疑精神,在你的身上得以展现。高智商,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领悟力,令你的学习轻松而有效。”
▲李鲁在伯克利大一创作的英文长篇小说Salvation(《救赎》)
李鲁在大学申请文书中这样写道:“我希望能够上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并不是因为我想单纯地为别人工作或是挣多少钱,而是因为我希望能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可以最终回报这个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成为像拿破仑·希尔或是戴尔·卡耐基那样的人,给那些挣扎在泥潭中的人们照亮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尽管我可能无法做到像他们那样出色,但我还是会尽力去做。当这种养分滋润了每个人的内心时,更多的人会开始彼此帮助,社会也会进入一种正向的循环,使得人类的美德能够被每一个人看见。”
刘煜炎校长说过:“一个平凡的孩子,如果只如被驱赶的牛羊,那他可能沉浸厌倦、愤怒的情绪,过一种碌碌的人生。但他如果进入一种宽容、自由、富于挑战的教育氛围中,他就会意识到他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他那种把握全局的气势就出来了。”
从李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力量感,真是所向披靡。
▲李鲁游走世界
06
能文能武,他纵横驰骋于AI时代
继小说《我去中学》之后,李鲁在伯克利大一期间再次创作人生中的第二部小说——英文长篇小说Salvation(《救赎》)。两部小说,一部为中学生发声,一部为留学生发声。
《Salvation》为纯英文写作,面向的是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李鲁表示,“借助小说发出了新一代中国留学生的声音,不同于以往贴在中国留学生身上的标签,要么富二代,官二代,要么死读书,我们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渴望声音能被美国社会所听到,渴望理想被认可,而不是简单被视为高智商劳工,最终忙于生计。”
▲李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14岁就拿起笔创作小说,在文科方面有着耀眼才华的康福学子,却在国外名校就读理科专业。硕士毕业后,他进入国外名企,从事数据分析工作,遨游于AI数字经济的天空。
李鲁能文能武,他在文科、理科的赛道上自如切换,兼容着世界的缤纷多样,也释放着自我的精彩。
他的成才之路,与刘煜炎博士以及康福学校“以大理科方向,培养未来急需的专精特新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面对智慧经济和智能服务型社会,未来急需的人才,既要有专业深度,又有通才的知识结构。
这样一个跨界文理的通才,他的世界一定是波澜壮阔的。我们期待着李鲁纵横AI之余,用写作为这个时代增添更多奇幻色彩。
▲李鲁游走世界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9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