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称金陵、建康,乃六朝古都。在这士林渊薮之地,坐落着一所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名校——东南大学。肇始于1902年,东南大学已历经117年的风雨。从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几番离合,几度兴衰,117年的历史,是一部"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奋斗史,一部33万东大人共筑光荣与梦想的"家史"。
前身:国立中央大学的由来
1902年,古都南京。在国家民族风雨飘摇之际,一所注定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产生重量级影响的大学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三江师范学堂。在四牌楼这块千年文脉传承的沃土上,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篇。
历经两江师范学堂,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两江旧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集文理、师范与农工商等实科于一体,系科齐全为国内之仅见,堪称当时中国综合性大学之典范。
国立东南大学校门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政府当局即对南京最有影响力的东南大学进行接管和改组,将江苏(含上海)境内的河海工程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政法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共9所高校,合并改组,成为首都最高学府——"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同时任命江苏教育厅厅长张乃燕为新校长。1928年政府命令除第一中山大学保留"中山大学"之名外,其余四所要求改为所在地之名。张乃燕即呈文要求将校名变更为"江苏大学"。
1928年2月23日张乃燕以校长布告公布改名,当即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学生们召开全体大会,并组成"改定校名请愿代表团"。学生之所以反对"江苏大学"之名,其理由有4条:一是"江苏大学"一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如果仅用"江苏大学"之名,"则范围仅限于一省,规模自属于一隅,全国学术失其中心";二是就学校历史而言,该校由三江师范而两江师范、而南京高等师范,而东南大学,以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江苏境内9校合并为第四中山大学,虽然校名屡次变更,"要皆足以代表东南各省共有之学府";其三,"江苏大学"以省界来命名,乃是封建时代之名称,不足以显示"党化教育"的学校;其四,江苏教育素发达,将来设两个大学区又何尝不可,不能以省名自限。由此提出要求将校名改为"国立南京大学",之所以如此,还有3点考虑:一是国际性,东西文明各国都有一所首都大学,如日本的东京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均是用来作为国家大学的代表,现在如果想与东西各国首都大学并驾齐驱,当以"国立南京大学"为最有国际性;二是永久性,社会政治变化无常,欲使校名一成不易,与国际各国悠久大学相媲美,"国立南京大学"最有永久性;三是便利性,施行大学区制,大学区以省名来命名,大学以所在地之名来命名,亦属两便,并不矛盾。
但当局对此却置之不理。学生们并不甘休,6次请愿,1928年4月13日800余学生抬着"江苏大学"校牌,要求退还政府。与此同时,致函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寻求支持。吴稚晖也认为位于首都的大学,不宜以江苏的省名来命名,因此他向政府提出将江苏大学改名为"国立首都大学"。此议一出,名方都表示赞同。但就在此时,又出现了另一改名主张。时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的马饮冰(即抗战胜利后任南京市副市长的江苏政法大学毕业马元放)提议将"江苏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因"中央"二字,既可表示国都的所在地,又更足以显明文化的中心。他认为"一国首都所在地,允宜有一名实相符之中心学府,以江苏大学现在之规模,在国中实不多见,足以形成中心之学府。'中央'二字,何等冠冕,何等辉煌,故吾国人不欲造成全国之中心学府而已,否则除该校正名为中央大学也,实别无相当之名称。"马饮冰的主张,立刻受到全国重视。政府最终采纳了马氏的意见,正式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5月3日送达该校。学生极为满意,并起草宣言,举行游艺会以示庆祝。由此,"国立中央大学"校名沿用至1949年4月南京解放止。
国立中央大学校门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罗家伦:国立中央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
1930年10月,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由于经费等原因而辞职。是年底,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调任中央大学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中大学生怒打对外无能、对内傲慢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冲击首都卫戍司令部、围攻中央党部,要求出兵抗日,捣砸抵毁学生运动的《中央日报》馆,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之后,国民政府又几度任命中大校长,均不得行。直至1932年8月26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中大这场"易长风潮"乃告平息。
从1932年至1941年,执掌校印十年之久的罗家伦,是中央大学办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这10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发达鼎盛的10年。罗家伦便是这一时期中央大学整顿和发展的总设计师。
罗家伦,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32-1941)
罗家伦,字志希,浙江绍兴人,生于1897年。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为北大《新潮》杂志社的发起人之一。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在该宣言中首次提出"五四运动"一词。还被游行队伍推选为代表,前往各国使馆递送说贴。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历史,又转往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深造,1925年回国,任东南大学教授。翌年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中央党务学校代理教育长。1928年清华大学改为国立,罗家伦任校长。1932年8月26日,他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
"六字"治校方略与"四字"学风
罗家伦初到中央大学之时,提出了"诚、朴、雄、伟"四字学风。"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诚实;"雄"是指"大雄无畏";"伟"是指伟大崇高。他还提出"安定、充实、发展"六字方针,即把学校近期发展划分成安定、充实、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大约三年。作为历史专业出身的学者,罗家伦深知时期是不可以严格划分的。在安定时期,应当有所充实;在充实时期,应当筹划发展;在发展时期,应当维持安定。
广纳贤才,群英荟萃
罗家伦视延揽名师为第一要务,上任伊始,他聘请在美国航空公司任职的罗荣安回国工作,开创我国航空工程教育的先河。他还新聘请了留美博士孙光远、留日博士罗宗洛、留法博士施士元等十多位学者。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艺术学院引进了徐悲鸿、张大千、吕凤子、傅抱石、陈之佛等一大批大师,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占据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最高点。
料事如神,西迁重庆
随着学校的发展,四牌楼校区尤显狭小,学校意欲在南京近郊选址建设新校舍。1934年9月,蒋介石核定中大迁校建筑费240万元。中央大学随即在中华门外选定新校址,征收土地2700亩。1936年11月,新校区土方工程开始动工,计划除医学院和牙医专科学校留在市中心,其余均陆续迁移。让人始料不及的是,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不久,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建设新校区的宏伟计划不幸搁浅。
罗家伦的确"料事如神",早在1935年冀东事变发生之时,他就下令总务处做好500只大木箱,以备迁校之用。1937年7月,罗家伦又通知总务处将该批木箱加钉铁皮。同时,他还派法学院院长马洗繁等人兵分三路选择临时校址。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西迁。10月10日,大批学生于汉口转船入川。同时,派人到重庆沙坪坝筹建校舍。11月初,学校开学复课。
重庆沙坪坝校舍
1941年8月,罗家伦请辞中央大学校长,由教育工作岗位转向党政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也准备复员南京。1946年11月,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复校后的第一次招生盛况空前,报名者超过万人,录取学生千人。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工学院为主体在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成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工科大学,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卓著声誉;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启新的篇章:1996年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当时从中央大学辞职后,罗家伦曾先后任新疆监察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会议代表、驻印度大使、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考试院"副院长及国史馆馆长等职。于1969年12月25日逝世,享年72岁。
如今东南大学建设新的主校区的梦想终成现实。新校区坐落在江宁开发区南部,共约3700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是理想的修业治学之地。新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加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形成中西合璧、绿色开放的森林之城和活力之城。至此,罗家伦校长将主校区迁至南郊的宏伟构想终于在九龙湖校区得以实现。
栉风沐雨百余载,昂首阔步新征程。如今的东南大学拥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总建筑面积约78.9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图书资料440万册。一大批名师俊彦在这里留下足迹,一代代经世济民的优秀人才在这里成长,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在这里诞生。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为促进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学校的光荣与梦想,将在"止于至善"的精神引领下代代传承!
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东南大学官网、官微、新闻网、校友总会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