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清华校训?它是怎样产生的?有过怎样的变化?怎样体会它的内涵与价值?这些不仅是清华人应该知悉的问题,也是社会人关注和议论的问题。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次年更名清华学校,是在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学东渐背景下,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在认识到应该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的同时,不忘立足本土培养爱国建国治国之才。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先生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1914年11月5日他到清华作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以《周易》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指出:
“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不息,不得一暴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待人接物应度量宽厚,如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严,责人轻,气度雍容。日后能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为社会之表率,作中流之砥柱,担负起历史重任。为此当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
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华周刊》总138期封面上出现内含“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八个字的圆形图标(图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评议会议决正式确定为清华学校校徽(图二)。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命名为清华大学,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训(图三)。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一度不提校训,清华曾用一颗红五星覆盖了大礼堂主席台上方带有校训的校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南翔校长提倡“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从祖国需要”,曾激励了广大学子,但是没有明确为校训。
上世纪90年代,依据广大校友的意见,清华大学恢复沿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礼堂的校徽也重见天日(图四)。在2014年颁布的《清华大学章程》第四十一条确定:“学校校徽为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为中文校名(繁体)、英文校名(TSINGHUA UNIVERSITY)和建校时间,中环为校训字样,中心为五角星。”
2010年5月,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对来自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两岸清华的校训相同,海外校友会是一家。”“两岸还没统一,但海峡两岸清华校友会早就统一了。”顾秉林的风趣讲话得到了陈力俊的认同,海峡两岸的清华同根同源,被传为佳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一代代清华学子,而且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仍然会成为他们激励自我、影响社会的精神标志。
2004年中国青年报和新浪微博“我最欣赏的十大校训”评选中,清华校训居首。清华老学长钱耕森教授解读清华校训时提到,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最好的校训。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前,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西方历史有宗教战争,中国则无,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自强不息’是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是兼容精神。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称为‘中华精神’。”他还说过:“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清华人在建校初期,就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依据史料和校友亲历以及海峡两岸清华大学校训同一的史实,清华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不争之事实。然而,一段时间里,在网上出现多篇类似于“清华校训是16个字而非仅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腰斩的清华校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网文,称“清华校训之被腰斩,并非仅仅清华之悲哀,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 对此作为一个在清华学习工作生活了一个甲子,并从2002年开始研究清华历史文化的清华人,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
所谓“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应出自清华国学大师陈寅恪于1929年所撰写的纪念王国维的碑文:“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离清华确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已有十余年了,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确是清华人的一种学术追求。老清华梅贻琦校长持宽厚包容、独立自由的办学思想,他自称追随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并对革命学生实施保护。但在白色恐怖的大环境下,爱国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为争取自由民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事实上受到限制;在新中国蒋南翔长校时,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创造性的办学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予清华大学以至中国教育界以深远影响。但在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背景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缺乏推动力和政策支持,受到明显的局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理念指导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以“独立思考 善于作为”为主题发表讲话,强调“从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到蒋南翔校长坚持‘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实’,清华传统的深处,始终蕴含着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去分析、去判断、去决定。”2014年颁布的《清华大学章程》明确写入“学术上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现任校长邱勇提出了清华新百年“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大学负有文化传承创新之功能,应具备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创造精神。2016年6月21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强调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是博士生最重要的素质,博士生应该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要求自己,不断创造新的学术成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国家加快了向创新性国家转型的步伐,清华也加大了蕴育创新文化的力度,学术氛围前所未有地活跃。
学校无论从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或是学术研究正在逐步实现从跟随到并行甚至引领的跨越。一批国际顶尖大学纷纷以对等的方式与清华联合办学,为了探索和应对世界性的挑战,培养创新人才,清华与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联合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已在美国建成开学,以培养创新型的全球科技领袖和未来企业家为目标的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也继而成立。清华学子在国际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国际无人机大赛、国际机器人抓取与操作比赛、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和巴黎国际青年时装设计师大赛中勇夺冠军或金奖、一等奖。
2017年11月,国内外著名评估专家对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意见认为:清华的办学定位跟国家、社会的需求是高度一致的;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设立的目标是高度符合的。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是高的,学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评估专家组组长丁烈云院士感慨说:“一所大学和她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大国自强和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精彩!清华大学不愧为引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学术研究上,核能科学技术、放射检测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材料科学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密码破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立体视频获取与重建技术、生物生命科学以及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等等众多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这些都是广大清华人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行胜于言”“人文日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宝贵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而取得的进步。
清华大学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2019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列第50名,中国大陆第一名;英国QS全球高等教育集团发布2019年度的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名列第17名,《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位列世界第9;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2019年全球大学排行榜,清华位列第22名。尽管排行榜均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必要“悲哀”,我们在不时进行文化自检的同时,正在倡扬充分的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正是建立在客观的发展现实和清华人群体为此付出的主观努力上,包括对自身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和攀升上,这正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魅力的现实体现。
编辑丨刘明辉
文章来源丨清华新闻网、“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公众号
跟我的距离近一点
考上的几率大一点
最权威的清华招生资讯,
最贴心的的清华招生服务,
尽在“清华招生”。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