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人们在回顾他的传奇人生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曾经“疯过”——曾多年遭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纳什变疯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投入数学思考。还有不少著名科学家也因过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成为了我们普通人眼中的科学“疯子”。
纳什出生于1928年,很年轻的时候就被誉为是数学天才。他22岁就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其博士论文阐述了博弈论中“纳什均衡”的基本原理,后来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这个贡献。
不过,在少年天才与诺贝尔奖的功成名就之间,纳什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疯子”岁月。据记载,纳什在1959年研究黎曼猜想时“走火入魔”,开始出现妄想思维,随着情况日益严重,不得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不过,他在八十年代后期又奇迹般的恢复了正常思维。纳什的经历被拍成电影《美丽心灵》,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纳什在纯数学领域的贡献也获得认可。今年3月,他刚刚被授予数学界大奖“阿贝尔奖”,成为目前唯一的诺贝尔奖和阿贝尔奖双料获得者。不幸的是,日前他在美国新泽西州乘坐出租车时,与妻子一起遭遇车祸身亡。
现在数学界还有一个常人眼中的“疯子”,那就是在解决庞加莱猜想后不愿领奖、拒绝百万美元奖金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雷戈里·佩雷尔曼。庞加莱猜想是法国科学家亨利·庞加莱于1904年提出的难题,已经困扰了数学界百余年,直到2002年,佩雷尔曼开始在网上贴出解决这个猜想的论文。
在数学界花了一段时间理解了佩雷尔曼证明的正确性后,四年一度的数学大奖“菲尔兹奖”在2006年授予佩雷尔曼,但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佩雷尔曼拒绝领奖;后来在2010年,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为奖励佩雷尔曼解决庞加莱猜想而提供了100万美元奖金,但他仍然拒绝接受。
拒绝这样的荣誉和金钱,佩雷尔曼无疑是世俗眼中的“疯子”。但他表示:“对于金钱和名誉,我毫无兴趣。我不愿意像动物园内的动物一样被展览。”据报道,他平时也不注重外表,常常衣衫不整,喜欢做的事是去森林中采蘑菇。看来,他有一个与众不同而强大到无需在意外界看法的内心世界。
其实,许多科学家都是这样,为了内心的追求,能够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比如科学巨人艾萨克·牛顿也有这样的轶事。牛顿的科学成就不需多说,后人在整理他的日记时发现,他曾经为了研究眼睛与视觉之间的关系,用一根粗针在自己的眼球和眼骨之间扎进去,然后用粗针的顶端压迫眼球,便会看到许多白的黑的和彩色的光环。
这个实验听起来相当疯狂,不知牛顿当年这么做的具体动机是什么。但有研究人员认为,牛顿可能患有阿思佩尔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这种疾病的患者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强迫性的兴趣,智力也可能会超出一般人,但同时不善社交和表达。
不仅是牛顿,另一位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也被怀疑患有这种疾病,这也许可以部分解释他们在科学上的一心钻研和巨大成就。(记者黄堃,编辑张忠霞,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