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众口传唱的旋律中,浓缩了一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学府的理想和追求,反映了大学与时俱新的时代特征。"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承载了大学之道的校歌,才变得更有力量。
一曲"大哉一诚天下动",跨越百十余年的苍茫,将南京大学的精神与品质用涵咏深邃、绵长悠远的曲调缓缓咏唱,在每一位南大学子耳畔回环。穿越百年的曲调,含纳南大人的天地,历史上四首气势巍峨、意象万千的校歌,浅吟低唱着南大的故事……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百年前,南大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校长江谦先生以"诚"字为校训,希望全校师生为人、为学皆要以诚为本。如今,南京大学的校歌沿用的正是南高师时期校歌——由江谦先生作词,采用与楚辞相近的语言形式;而气势巍峨绵长、雄浑磅礴的曲调,则是出自中国音乐界一代宗师李叔同先生之手。当时李叔同应江谦之聘,兼任南高师音乐、图画教师,并于1916年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诚"之一字,奠定了南大百年的立世之基,"知、仁、勇"即智慧、仁爱和奋勇,支撑南京大学屹立于中国高教的史册之中。
勇者不惧,与时进,南大用一腔奋勇立于时代潮头之上。在那个民族危难、救亡图存的年代,南大坚韧屹立。1947年5月20日,渴望和平解放中国的南大师生紧挽双臂,与多所高校发起了五二〇爱国运动。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南大响应号召,师生们积极奔赴前线抗美援朝。作为中国师范学堂之嚆矢,南大创造了高教史上诸多第一:七年制医科、四年制农林科、男女同校、新地学系、现代物理系、生物系、算学系、气象系、影音科、牙医专科、航空工程系、原子能科学、通识教育以及新中国最早的中美联合办学等……虎踞龙盘的金陵城中,南大人用奋勇书写着历史,引领着未来。
知者不惑,百年来,南大奔走在追求真理的不惑之路上。南京大学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大的发展历史中、埋在南大人的心底。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代核潜艇、世界最大水力发电工程和能源生产基地三峡大坝,到我国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天问一号",从宇宙苍穹到苍茫大海再到辽阔陆地,一个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突破,都闪烁着"南大智慧",都离不开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的身影。
仁者不忧,盛世中,南大全力以仁爱之心换取人民无忧。2月8日上元佳节,南大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个多小时便组建起新一批援鄂医疗队,自带设备和防护物资,整建制接管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苏定强向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万元人民币,设立"南京大学路慧明基金",支持武汉市抗击新型肺炎相关工作;到2月16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鼓楼医院就先后派出三批救援队共计222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仁者爱人,南大在求知创新的道路上,也从未忘却巍巍学府当为国为民的使命担当。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短短73个字,却有着跨越时空的魅力,让每个南大人仿佛置身于波涛滚滚的长江之滨和领略到楚地吴越之风,金陵城中"千圣会归"和"集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壮观场面仿若就在眼前。
百年树人,郁郁葱葱
中央大学时期的第一首校歌,是由著名文学家汪东作词、著名音乐家程懋筠作曲,以骚体写成的歌词是与南高师校歌比较相似的一首。先述大学之地貌特征,再叙大学之办学理念,学府气质、传道重任流淌于词曲之间。
大学之道,育人为本,为师之任,立德树人。前辈艰苦办校授业的筚路蓝缕,烽烟战火之间艰难办学的弦歌不辍,在118年的风雨中日积月累:270多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6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南大菁英辈出,不断攀越世界科技发展的难题。
吴健雄,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作出巨大贡献,是世界公认的一流的物理学家;闵乃本,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研究涉及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他获奖前该类别的一等奖已经长期空缺,还是奖励制度改革后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该类别的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半导体研究几乎是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归国后全身心投入这个领域,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南大校友星光闪闪:有"黄土之父"美誉的地球环境专家刘东生,"催化剂之父"两院院士闵恩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张存浩,"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院士……他们都在南大滋养的土壤里耕种,成为各领域里的佼佼者。
作为首开女禁、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招收女学生,实现男女同校的大学,南京大学优秀的女性校友也是代代辈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声学家张淑仪,国际民航组织第一位女性秘书长柳芳,现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第五位女性发言人华春莹,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第一位在斯坦福任系主任的亚裔女科学家鲍哲南,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巾帼不让须眉,百年来从南大走出的杰出女性,也在各个领域绽放光彩。
"干戈永戢,弦诵斯崇。百年树人,郁郁葱葱……"南大99级校友、作家张嘉佳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母校:她很理性但是又很有激情,很厚重但是又很飘逸,这所大学就是包纳百川,虚怀若谷,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学;但是她给你的感觉又像一个普通人。
国学堂堂,多士跄跄
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在他的十年任期内,国内的局势很不安定,但是中央大学在此间并未伤筋动骨,而且还有新的发展。他于30年代亲自撰词,由唐学咏作曲,完成了中央大学的又一首校歌。
这首歌词的创作时间稍后,所以文白夹杂,它也没有像之前两首校歌那样突出学校的个性特征,但却显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南大今天"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即出于这个时候。
罗家伦认为当时中国的危机不仅是政治和社会的腐败,最重要者在于没有一种"足以振起整个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中央大学的使命应该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 他认为大学校长的首要之举是聘人,因此格外重视。南京大学发展至今日,广纳贤才的传统始终未变,从教授名师到院士大儒,群贤毕至。
1984年,曲钦岳接过前人接力棒成为新任校长。他的身上有南大人深深的烙印——1953年,18岁的曲钦岳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成为我国最早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学者;1978年破格提升为教授。为了南京大学的建设发展,他北上汇报工作,已经是院士的曲钦岳不用专车,自己挤公交,为等接待室开门,直接在路边石阶上席地而坐。
像曲钦岳一样的教授在南大校园里随处可见。冯端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卓越贡献,深耕南大,不重物欲,作为学术领域的佼佼者,没有一点点架子。冯院士和妻子相濡以沫60余年,两人结婚时没有戒指,没有礼金,一切从简。少年时期曾是下乡知青和工厂工人的祝世宁,坐上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班车,考入南大物理系。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南大教授的他设计并成功实现了全球首次基于无人机的全天候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还获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高度评价。
我国文学界最高奖项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毕飞宇,曾著有《青衣》、《平原》、《推拿》等。2013年,毕飞宇受聘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他说:"在当今中国高校,南京大学这种精神(兼容并包;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珍贵而罕有,也最吸引我,让我渴望融入到南京大学的传统。"
5岁上小学,16岁考进南京大学,25岁博士毕业,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南大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科行政副主任、临床肿瘤学研究所副所长魏嘉,和团队经过10多年努力,创立的新型个体化选药模式已经应用于临床,将晚期胃癌治疗有效率提高14%。
"国学堂堂,多士跄跄;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院士、杰青、优青、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南大穿越百年风尘而来,悠长的岁月中尽是静默却宏伟的力量;南大以更年轻的姿态走向未来,以百年的钟声呼唤更多大学之士前来。
三院嵯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
金陵大学时期的老校歌创作于1931年,从汇文书院算起,当时金大已走过四十余载,为进一步凝聚师生的爱校情感,学校决定征集校歌。最后校歌由著名学者胡小石先生作词,谱上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校歌的曲。歌曲言简意赅,深邃隽永,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中西合璧,有着教会大学的特色。
金陵大学肇始于美国教会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所举办的文、理、农三大学院各有千秋,名重一时。
在1929年之前,金大还只设有2个科,即文理科和农林科,各科下设若干系。1927年校长陈裕光接掌金大,对各类科系加以整合:将文理科改建为文学院和理学院,农林科改为农学院。1930年春,金陵大学"三院嵯峨,文理与林农"的格局基本定型;同年,学院一级的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三院一所,堪称是当年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的一流学院、一流研究所。
百年同根,一脉相承,南大英才辈出,是因为这里始终有优秀的学科。
这里有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天文学专业院系,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居国内高校天文学专业第一,是国家第一个天文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第一个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这里有九十多年历史的地质学科,在教育部多轮学科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2017年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大地质学科荣获A+好成绩,先后有29位两院院士从这里走出。
这里有全国顶尖的信息管理学科,努力探索知识科技与创新经济的奥秘;这里有人文荟萃的外国语学院,是我国最重要的外国语专业教学和研究基地之一;这里新建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形成了一支以周志华教授为首的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团队,学校文理工医学科形成的交叉优势,让其未来可期。有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15个学科,也有17个ESI世界前1%学科、4个前1‰学科……
南京大学一流学科
这里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
"……三院嵯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不足50字的校歌,唱出了南大敢于为先、力求进步之志。当年的"文理与林农"早已蓬勃为多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但求科学之进步、重学科之发展的目标从未改变。
百年之后再回首,这些雄浑壮阔、传唱不绝的校歌见证了一段段辉煌、苦难、奋起。竺可桢先生曾言:"校歌是一校精神之所附丽。"校歌之于学校,不只是一曲悠扬旋律、一簇象征符号,它更是一种灵魂与精神,跨越着历史苍茫,旋律间萦绕、弥散着每一位学子心中的憧憬和梦想。
关注"南大招生小蓝鲸"头条号,获取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南京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南大招生小蓝鲸、南京大学官微、南京大学官网、南京发布、南京大学校友网等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2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