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一直以来,大连海事大学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工作,统筹教、管、学协同部署、一体推进,引导学生追求“大学问”,鼓励教师争做“大先生”,不断打造“学在海大”新品牌。
在这样的品牌引领下,校园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们,在德行上谦恭厚道,自励修身;在学业上拼搏进取,锐意创新;在生活上自强不息,处处闪光。今天起,小编将陆续推出优秀学子典型事迹,带你走进他们的故事,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她的选择出乎常人意料
她的付出超乎常人想象
放弃推免资格并非易事
迷茫的分岔口
她选择的是申请牛津这条最艰难的路
下面就让本期主人公
陈卓涵讲述属于她的海大故事
个人介绍
陈卓涵
◾17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
◾成绩专业排名第一,绩点达4.29,最高学期绩点达4.54,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位
◾大四放弃专业第一研究生推免资格,被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及二语习得理学硕士录取(全球仅录25人)
“学习英语,勤奋是唯一的捷径”
我是一名英语专业学子,大一大二的课程更多是在夯实语言基础,所以对英语学习也有一定的心得,那就是绝不会只用一种方法就能把英语学好。大一大二,我尝试过许多的办法,比如看英语美剧、影子跟读、听写BBC/VOA新闻、下载英语APP学习地道口语、精读英语字典、演讲模仿、外刊精读、最传统的背诵默写等等,可每一种方法我都不会坚持许久,也渐渐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没有一种是足够有效,可以“一本万利”,将听说读写译尽数掌握的万能方法。但令我颇为感概的是,尝试每一种方法的过程中,我都会有一些小的收获,哪怕只是学会了一个新词,掌握了一种新句型,或是记住了一个新习语。可当尝试了数十种方法后,我掌握了数十个新词,数十个好句,数十个地道用法。这些词句文法,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让英语水平更上一层楼。所以,学习外语似乎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积微成著,用无数量变去引发质变。与其思考用什么方法最好,不如去实践,尝试所有的方法,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永恒的,永恒的只有坚持和积累。
大一到大三我参加了众多的英语演讲赛事。我最喜欢演讲比赛,因为演讲不仅考验英语能力,更多是思想逻辑上的交锋。最大的感觉是演讲会赋能,它会提升我的整体舞台气场,从青涩不敢开口说英语到敢于直视听众进行观点输出。
我还记得大一第一次站在评委老师前英语演讲落选的经历:并不出彩的语音语调,平庸的观点和讲稿,加上忘词的尴尬紧张,不敢和老师对视而躲闪的眼神……落选之后我觉得太丢人了,再也不想碰演讲了。但是英语专业,从不缺演讲展示(presentation)的机会。大一最开始几次上台,我都是心如擂鼓,把稿子倒背如流,只盯着ppt去讲;后来大二一年,我逼着自己在外语楼映着树影的楼道里,在图书馆一楼的小沙发上,或者搬个马扎去寝室楼梯间疯狂练习即兴演讲、练习每一次展示。是因为一种冲劲和野心吧,大二下我再次报名了“21世纪杯”演讲大赛,得到了代表学校参赛的机会,也拿了省级一等奖。后来像是滚雪球一样,大三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对演讲也逐渐从容了起来。
我原本是个极其内向的人,用中文发言都困难,何谈英语呢?可我逐渐发现,说英语时候我会增加一种心理距离,所以不会像说中文母语那样尴尬。正因如此,今后无论大小场合,我逐渐在表达观点上慢慢从容了起来。无论是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打磨,还是逻辑思维的口头输出,亦或是知识的涉猎积累,演讲带来的益处是长期的,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后期我在CATTI口译考试、口译比赛、牛津大学面试等重要场合的应对,所以非常推荐大家去参加口头“输出性”的比赛。
“放弃推免,出乎意料的选择背后是对自身的认知与思考”
保研和申请是鱼与熊掌。放弃推免资格并不是个轻松的选择,决定放弃前,我想象过在“弃保单”上签字画押、将推免资格拱手让人的滋味,说很痛快是假的。但既然下定决心申请英国高校,也该有足够坚定的决心和魄力。而我之所以选择放弃,主要是因为专业方向和职业规划。
可以说从大一到大三,我都不知道毕业之后的方向在哪,所以我一直在尝试,也在试错。比如大二我觉得英语是一种工具,期望把这个工具和另一个专业领域结合起来,所以我选择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双学位,可真正学习经贸方向才发现我并不适合学习该领域,从而重新找回了对英语的热爱,这便是一种试错(试错不可怕,每一次经历在命运的齿轮下都是富有意义的吧。在牛津的面试中教授也谈及我为什么会选择经济学的双学位问题,在如实回答后教授坦言在不同专业领域探索是我独特的优势)。与其焦虑,不如尝试。后来我也在英美文学、口笔译、教育学等方向探索,最后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心理语言学)。十多年学习英语的经历是痛苦的,可我觉得语言学习本身不应该是痛苦的,因为学习两种或是三种语言会提升认知能力,更能体会另一种包蕴在语言中的文化,我把我的理解写在申请的文书里,也在牛津大学的面试中得到了教授的肯定。选择专业方向后,我暂定了硕博连读、做大学老师的职业规划,考虑到时间问题,我选择学制上更为精短的英国,将目标定在了牛津大学。
可申请牛津意味着在本科学校、成绩排名、学术科研、英语能力、竞赛荣誉、社团志愿者、实习工作等各方各面都需达到最顶尖水平。彼时的我,没有任何科研实习的经历,拿得出手的成绩寥寥无几,我问自己,有足够的魄力和勇气,放弃保研,倾尽所有,去申请牛津的路上披荆斩棘吗?为什么不呢?我坚信求高得高,眼高手也会高。
迷茫的时候,我选了难的路走。
“申请牛津,18个月悉心准备终有回报”
接下来的18个月时光,苦干又轻狂。大三上是被专业、双学位、竞赛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也是梦想悄悄发芽的时光。牛津官网说申请者需要提交两篇科研论文,就这样,带着需要一篇论文的任务,我敲开了学院老师办公室的门,问老师“您能教我怎么做研究吗?”,老师说“好!”……一年半的时间里,文书、实习、科研、志愿者、课业占满我了所有的空余时间,我拼尽全力稳住90+的绩点和专业第一的排名,我阅读无数的专业文献积累语言学知识,我设计数份问卷举办访谈为科研收集数据,从零开始自学统计学及SPSS、R等工具分析数据,我不断投递简历只为在数段实习中积累我对专业的理解,我积累了7次大小科研的经验并发表4篇全英一作论文,我旁听了学院数门研究生课程,我打磨科研设想练习学术写作,我一会自信一会自卑不断给自己鼓劲……那段时光是扎根,也是沉淀。最难的,不是漫长时光中坚持不懈恒亘的努力,而是在等待中不断自我肯定又否定的挣扎。2020年11月带着修改无数遍的文书和论文,我递交了牛津大学的申请,苦苦等待3月后在新年2月底才等来了牛津面试邀请,带着一份热爱和18个月来积累沉淀下的实力,我对面试官的理论发难驾轻就熟,对科研方法论问题侃侃而谈。
申请牛津的路上,有太多的苦难,可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又都不值一提。其实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我的同窗好友,或多或少都觉得我放弃保研申请牛津是痴心妄想,甚至也被嘲笑过。因为竞争太过激烈,根据牛津专业过往录取背景情况,它录的是在广州待了多年的雅思考官,是在耶路撒冷待了50周出版书籍自学十几门外语创建40多门语言学习平台的二胎妈妈,是双非毕业在伯克利交换一年雅思8.5主持国际语言学顶会的神仙大佬,是顶级企业从业多年意图开发语言学习APP更好实现语言教学的CEO,是在其他相关领域已经读完硕博因沉迷语言而继续深造的教授学者……可谓神仙斗法,除了海外或在中国香港台湾完成本科的同学,录取的最低背景也是国内最顶级的高校+一段海外交换经历。所以连我自己也觉得,申请牛津是天方夜谭。
面试后一个礼拜,贴我前后被面试的来自北大和南开的同学陆续收到了牛津的邮件,意思是暂时不能决定她们是录取/拒绝,延期考虑,和第二批申请的同学一起比较,再挑拔尖的录取。我苦苦等待几天也没等到这封邮件。当时万念俱灰,深信和牛津无缘,开始调整心态,将这18个月是做宝贵的、值得回味的经历。可几天后的凌晨,突然收到了邮件,我还以为是拒信,结果一看是有附件的录取,满脸不可置信,一度以为牛津发错了offer。其实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牛津会录取我,唯一的理由,只有18个月下来对应用语言学的探索、沉淀、和积累。别此无他。
“心态调整,非宁静不可致远”
我也想过无数次失败,有时候甚至不敢想太多。最开始是背水一战,牛津可以说是我的信念,是它支撑着我放弃保研、放弃很多很多的东西,因为我认为有得必有舍,申请也需要敬畏和一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冲劲吧。我经常会用“我所放弃的在牛津面前不值一提”来安慰自己。这种害怕失败的想法,其实也反过来也支撑着我走下去,因为害怕,所以不允许自己失败,所以会更加努力地去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比如做科研,其实大部分申请的同学并无什么可观的科研经历,而研究生最重要的就是研究能力,所以我坚信科研能力是唯一能够让我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我做了一次觉得不够,那就再来一次,两次不够就三次,每一次下来都会精疲力竭,但是我本身是个有工作狂特质的人吧,既然有信念,那就化身一把利剑,卯着劲往前冲,一直拼到底!
为了证明给身边人看,我的申请季初期在这种焦虑下尤为痛苦。但其实是一种自卑令我虚荣, 而虚荣会让我脱离正轨。因为虚荣,申请季后期我遭受了非常多的挫折,比如被留学中介言语中伤,比如投稿论文被拒绝,比如数月苦等结果都是坏消息……所以后来我逐渐动摇了牛津这个信念,平淡从容了许多,为什么非要去牛津不可呢?我的优秀不需要被牛津认可,我申请到的其他学校的项目(比如伦敦大学学院,荷兰的唐德斯研究所)也都是非常好的,既符合我的兴趣,也是今后读博再往上申请的最佳跳板。所以后来慢慢地没有那么担心申请,如汉丞相所言,淡泊明志,非宁静不可致远。
这样的心态调整之后,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好了许多,不需要过多在乎别人的看法,重点是自己快乐与否。既然已经申请到满意的项目,心也静了下来。而牛津就像是命运对我努力的馈赠,在心境之时悄无声息地降临,雨霁天晴,得之我幸也。
“科研与教育,海大基因助我成长”
对于科研,我享受去提出一个问题,制定研究方法去回答这个研究问题,在数据里发现新结论的过程。牛津面试中,教授一再强调我申请的项目是以研究为主的,我要是只想当英语老师就不应该申请,我回答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因为研究是所有教学理论的基础,比起教师我更想当一位研究者。但科研之路和学习外语一样,也需要积累、专注和思考。大三下我得益于赵老师的帮助,自以为学会了怎么去查阅文献就开始沾沾自喜,结果在论文文献引用中出现了重大错误而不自知,可见科研绝非易事,需要永怀敬畏之心。
我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在疫情期间,作为志愿英语老师,为五位四川山区的孩子线上补习英语课程。三个月来课程时长超过了600分钟,加入“国际青年救援联盟”志愿者核心团队,招募18位志愿老师,总计上课216余次,孩子们英语水平有稳定提高。在志愿活动中,我也感受到英语教育的独特魅力,比如教孩子们英语里的红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是因为中国人看茶叶泡水后的颜色是红色,而英国人看茶叶本身是黑色,我很骄傲可以种植孩子们对英语的兴趣,也会继续努力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更走进去。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回想起这些年在海大,有太多涌上心头。从海大到牛津,更多的是感恩。
我想由衷感谢自己18个月来咬牙努力的时光,给19年9月夜里辗转反侧纠结保研的自己一个交代。
感谢我“科研道路上的领路人”赵小东老师,为我撰写推荐信的付科老师,面试前不厌其烦帮助我的曾罡老师和高洋老师,用谆谆教诲启发我的赵宏宇老师,王海华老师,于洋老师,曲道丹老师,生病时带我去医院的指导员老师……感谢外国语学院所有的教授老师四年来在教学上的付出。老师们上课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慢慢探索积累路上的的指明灯;老师们每夸我的一句excellent,带给我的是无法想象的自信和力量。
感谢四年来在不言不语中见证我成长的海事大学,我会永远带着海大基因,去“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迷茫的时候
不妨选难的路走
就算那里荆棘丛生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