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的城市,东京、大阪、横滨、京都等,世人知晓度较高。长崎,如果不是因为二战时期遭受原子弹爆炸这一历史事件,世人所知甚少。
按日本行政区划,长崎县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端,北接佐贺县,东、西、南三面环海,由长崎半岛、西彼杵半岛及580余座岛屿组成,海岸线总长4137公里,居日本首位。
行政中心长崎市,坐落在长崎半岛的丘陵地带,城市依山而建,被称为“坡道之城”。
长崎的地形,山地与海湾交错,天然良港众多,如长崎港、佐世保港均依托深水峡湾地形。长崎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17℃,夏季多台风,冬季温和少雪。
长崎一直以来军事地位重要。明治维新后,长崎成为日本帝国海军重要基地,佐世保镇守府(1886年设立)负责西日本海防,日俄战争期间为联合舰队补给中心。二战期间,三菱长崎造船所生产了“武藏号”战列舰,为世界最大的大和号战列舰的姊妹舰。现在,佐世保基地驻有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护卫舰队、扫雷艇队,部署“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扼守东海与太平洋通道。
长崎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日本与朝鲜半岛、中国,以及太平洋的天然跳板,历史上长期扮演“日本西大门”的角色,几度决定日本历史的走向。
今天首先介绍发生在古代长崎及古代长崎附近(今福冈博多湾),对日本和东亚影响深远的一个历史事件:元朝与日本的两次战争。
13世纪的欧亚大陆,在蒙古铁骑的轰鸣声中颤抖。当忽必烈在大都(即北京)称帝,建立元朝时,这个从草原崛起的帝国已拥有前所未有的广袤疆域。
在帝国的东方海面,一座被碧海环绕的岛屿——日本,却始终游离于蒙古的“天下秩序”之外。从1274年到1281年,元朝两次发动跨海远征,试图将日本纳入版图。然而,两场战役不仅在台风与礁石间折戟,更在东亚历史上掀起滔天巨浪。
第一章 文永之役
一、战前的东亚格局:从“通好”到决裂
1260年,忽必烈在与弟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中胜出,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并着手规划对南宋的最后征服。此时的日本,正值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北条时宗掌控实权。自南宋以来,中日贸易兴盛,博多港每年迎来上百艘中国商船,日本的黄金、硫磺与南宋的铜钱、瓷器在此交换,形成紧密的经济纽带。
但在忽必烈眼中,这种贸易关系却是“眼中钉、肉中刺”——南宋通过日本获得战略物资,而日本拒绝向蒙古称臣,实在难以容忍。
从1266年起,忽必烈先后五次派遣使者赴日,国书措辞从“欲通和好”逐渐转为威胁:“以至用兵,夫孰所好?”1268年,高丽使者潘阜将忽必烈的国书送达大宰府,却被幕府扣压五月,仅以“书辞无理”为由拒绝回应。
1273年襄阳陷落,南宋防线崩溃在即。忽必烈决定,先剪除南宋的“海上羽翼”,若征服日本,即可切断日宋贸易线,既孤立南宋,又可将日本纳入朝贡体系,彰显“四海归一”的帝王威严。
二、跨海而来的东征:双方军事部署
1274年10月,元军在高丽合浦集结。 这支由蒙古、汉、高丽三族组成的联军共计3.9万人,战船900艘,其中蒙古与汉军2.5万,高丽军1.4万。统帅为蒙古将领忻都,副手包括汉军万户刘复亨、高丽将领洪茶丘。元军携带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射程达300米的蒙古复合弓、可爆炸燃烧的“震天雷”(铁壳火药武器),以及用于登陆的云梯、投石机。
日军方面,九州地区的防御由大宰府负责,常备兵力仅数千,加上临时征召的“御家人”(幕府直属武士)与地方豪族,总兵力约4万。但日军对蒙古的战术一无所知,仍沿用传统的“一骑讨”——单骑出阵,挑战敌方勇士,缺乏集团作战意识。 北条时宗虽下令“异国征伐”,但尚未形成系统防御体系,直到元军来袭前,博多湾沿岸仍无坚固工事。
三、铁蹄踏碎海岛:对马、壹岐岛血腥征服
1274年10月3日,元军舰队启航,9日抵达对马岛(今属长崎县)。守护代宗助国率80骑前往佐须浦海岸侦察,眼前景象令他目瞪口呆:“船如群山,遮蔽海天,帆影所及,皆为敌船。”
次日清晨,元军登陆,蒙古弓箭手率先齐射,密集箭雨瞬间覆盖海滩,宗助国的长子宗助茂被震天雷炸伤战马,跌落海中。宗助国挥刀力战,终因寡不敌众,与次子宗助光一同战死,全岛沦陷。
四天后,元军扑向壹岐岛(今属长崎县)。 守将平经高率数百武士据守城砦,以弓箭阻击登陆部队。元军架起投石机,将燃烧的火罐投入城中,火借风势,瞬间吞没整座城池。平经高退至天守阁,自刎前点燃建筑,壹岐岛随即陷落。
元军继续推进,在肥前松浦郡(今属长崎县)登陆,该地豪族的抵抗被迅速碾碎。
四、博多湾的初次交锋:火器震碎武士神话
1274年10月19日,元军主力在博多湾登陆,目标直指大宰府。
日军统帅少贰景资、大友赖泰率3万武士在百道原布防。按照传统,日军先锋武藤资能单骑出阵,高呼姓名与战功,等待元军回应——这是“一骑讨”的开场仪式。然而回应他的不是单挑的勇士,而是铺天盖地的箭雨。蒙古骑兵组成的方阵推进,前排盾牌手抵挡箭矢,后排弓箭手以“三段射”战术持续压制,中间的汉军炮手点燃震天雷,铁壳炸弹在空中爆炸,声如巨雷,碎片四射,日军战马受惊狂躁,阵形大乱。
武士竹崎季长在《蒙古袭来绘词》中记录了震撼场景:“敌兵使用一种铁炮,落地开花,红光闪耀,我军人马多被烧伤。”元军的集团冲锋与火器攻击完全压制了日军的传统战术,当日战至黄昏,日军死伤万余,残部退守至大宰府水城,凭借护城河勉强阻挡攻势。
元军首战告捷,却也付出代价:副帅刘复亨中箭负伤,箭矢消耗过半,后勤补给线拉长至极限。
当夜,元军将领召开军事会议。高丽将领金方庆建议趁胜追击,直取大宰府,却被忻都以“孤军深入,夜战不利”为由否决。军队撤回船上休整,准备次日再战。
当夜,另一方,日本大宰府军民无不两腿发抖,不知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意外还真的来了。深夜,命运的转折降临——一场强台风自东南方袭来,海浪高达数丈,简陋的高丽战船难以抵御,数百艘战船撞向礁石,士兵在惊涛中哭喊挣扎。 忻都在混乱中不得不下令撤退,第一次东征以“虏掠千余人,损失战船四百”草草收场。
五、第一战结果:断翼而非致命一击
元军撤退后,日本朝野震动。 尽管蒙古人暂时退去,但“神国”遭遇外敌入侵的事实打破了自满。
北条时宗下令在博多湾沿岸修筑石墙,动员全九州武士加强训练,并将“异国警报”传至全国。
对元朝而言,此次战役虽切断了日宋贸易线(南宋于1279年灭亡),但未能实现征服目标,反而激化了与日本的敌对情绪。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日军首次见识到火器的威力,开始研究对策,为七年后的防御战积累经验。
(待续)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