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华人开始在曼尼托巴地区聚集,最开始是温尼伯、随后布兰登和其他的城市也出现了华人的聚集。
1877年11月19日的温尼伯自由快讯(Winnipeg Free Press)刊登了一条信息:三位华人异教徒(Heathen Chinese)从美国来到了温尼伯,但是很少有材料可以追溯这三位华人是如何到达美国,又是出于何种原因跨越了边境的。
WinnipegFree Press 没找到1877年11月19日的
可明确追溯的最早的华人大多来自Sunning地区(今广东江门地区)
他们大多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劳工,修建到曼尼托巴地区的时候选择留在了温尼伯和布兰登(但是是劳工中非常少数量的人)。相比于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和其他的大城市,曼尼托巴因为提供了更高的工资,并且对英语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竞争相对不激烈),吸引了这些华人的留居。
江门到温尼伯11,427.84 km 八千里路云和月根本不算啥
车牌可以看出来一个省份的自我定位 上:英属哥伦比亚 下:曼尼托巴
太平洋铁路横穿北美 而温尼伯是铁路交通重镇
1901年的人口调查,曼尼托巴共有华人206人(全部为男性),而当时在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已经有14,885位华人,到1911年的时候,曼尼托巴华人的人数攀升到了885人。
我们可以推测,早期聚集在曼尼托巴地区的华人增长也来自于广东江门地区,并且大部分为家中的男性/壮丁。因为自1885移民法案(Chinese Immigration Act of 1885)实施以来,有亲属关系或者有劳务合同的人才被准许迁移至加拿大,并且需要交付$50的税金(这在当时对于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是不少的一笔支出)。
1923年开始直到1947法案(Chinese Immigration Act of 1947)废止,新的移民法案只允许商人(对应今天的投资客)、学生和外交官员迁移到加拿大,并且所有进入加拿大的人需要在联邦政府进行注册,否则就会被处以罚款甚至进监狱。至此,大量青壮年华人的亲属没有办法迁移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地区的大量青壮年在余生也没见过自己的亲属(妻子、长辈)。只有非常少量的华人选择同当地人重新组建家庭,定居在温尼伯Downtown地区。
标红处为当时的华人定居地区 离新移民聚集的南区大约11.6km
在温尼伯早期的华人社区中,大部分的人为“李”姓(Lee),他们都来自于鹤山,到1886年的时候,这些鹤山人就已经通过8家洗衣房垄断了当地的“华人洗衣”生意,并且开始形成独特的社群,阻止其他地方的华人来到温尼伯定居。他们通过在火车站伏击的方式把来自非鹤山地区的华人赶走,这些人不得不迁徙至东部地区。温哥华的李氏头领听说这个消息之后,说服了鹤山人,让他们允许其他地方的人迁移至温尼伯。
在之后的数年中,鹤山籍的移民则通过垄断洗衣行业等办法压缩了其他地方移民的生存空间,虽然各种不同的宗亲会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相继成立,但是到了1921年,温尼伯的800余位华人中,约有1/3在超过300家洗衣店工作,鹤山人依然占据华人的统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曼尼托巴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华人(尤其是其他草原省份的华人)迁居温尼伯,企图让自己的孩子就读高校,获得专业文凭,这些人的到来让鹤山籍居民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他们通过同原住民“联合”的方式将当地唐人街占据为自身宗族的据点。
当地原住民效仿鹤山籍居民伏击其他地区华人的做法,对新进入温尼伯地区的迁入者进行公开的抢劫、勒索等,加上加拿大政府对于原住民的保护政策,让这一传统流传至今。
在加拿大的主要城市中 温尼伯原住民人口数量最多 原住民的地位近年也提升不少
今天,新移民到达温尼伯之后,被告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天黑之后,不要独自去Down Town,否则会收到原住民的伤害”,非鹤山籍的新移民也更愿意偏安于距离曼尼托巴大学更近、格局更扁平的温尼伯南区。
殊不知,这一让所有新移民都不适应的传统,竟然是“受益”于李姓鹤山宗族对“根据地”的保护,让人唏嘘。
宗族是中国的传统家族体系,从大量的可以窥探的历史事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宗族和宗亲对社会走势的影响。西方学者在探索华人移民的经历的时候更倾向于对个体和群体的描述,确很少把这些移民的行为同宗族行为联系在一起,少了几分乐趣。
有想移民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或私信我们,会有专业移民顾问为您解答。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