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620年,五月花号的乘客在马萨诸塞州一登陆,就琢磨着在这儿扎根发展。过了没几年,到1636年,他们就搞出了件大事——成立了个学校,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的前身。
刚开始办这学校的时候,那叫一个难啊!就跟盖房子没材料似的,啥都缺。那时候大家刚在这地儿安顿下来,日子还紧巴巴的,哪有多少闲钱来搞教育。可这些人心里明白,要想以后日子过得好,得让孩子们读书识字,有点文化。于是,大家伙儿你凑一点,我凑一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把学校给办起来了。
一开始这学校也没叫哈佛,后来有个叫约翰·哈佛的牧师,那可是个热心肠,他看这学校办学不容易,就把自己一半的家产和满满一屋子的书都捐给了学校。大家伙儿为了感谢他,就把学校命名为哈佛大学。
要说这哈佛大学刚成立的时候,规矩可奇怪了。只有希腊语、拉丁语能进这学校的“神圣殿堂”,连英语都被瞧不上眼,被当成粗鄙的语言,不让进哈佛的门。为啥呢?原来啊,那时候的欧洲,希腊语和拉丁语可是文化人的象征,就好比现在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显得特有学问。那些欧洲来的学者、传教士啥的,都觉得这两种语言才配得上高等教育。他们觉得英语就是老百姓平时唠嗑用的,上不得台面,在哈佛这样的高等学府里教英语,那简直是丢面子的事儿。
可办学哪能这么顺顺当当的,这中间遇到的坎坎坷坷多了去了。首先就是老师难找,那时候有学问的人本来就不多,愿意跑到这北美殖民地来教书的就更少了。好不容易找来几个老师,还经常因为条件太苦,干不了多久就走了。
还有教材的问题,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到处都能买到书。要找本合适的教材,简直比登天还难。老师们只能自己动手,编写一些简单的教材,质量嘛,也就那样,但好歹能将就着用。
学生们学习也不容易,学校的条件简陋得很,教室可能就是个破木板房,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但这些学生们都憋着一股劲儿,想着能在这儿学到真本事。
就这么磕磕绊绊的,哈佛大学慢慢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观念也在变,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高,后来也能堂堂正正地走进哈佛的课堂了。
哈佛大学从这么艰难的起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对后来美国的大学教育影响那可太大了。它就像个榜样,给后来的大学立了个标杆,告诉大家该怎么办学,怎么培养人才。对全世界的大学教育来说,哈佛也有不小的影响,好多国家都学着哈佛的模式,改进自己的教育。谁能想到,当初那个在艰难中成立的小学校,后来能成为全世界都响当当的高等学府呢!
对此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文字创作借助Ai,图片素材取自网络)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