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衬衫西裤,朴素的白色帆布袋,寻常的黑框眼镜,温和的笑容,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在学生们心中最熟悉的样子。
这一天,赵东元一如既往地前往第三教学楼3208教室,为大一学生上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他将布袋子往讲台上一搁,执起粉笔开始薛定谔方程的回顾。
那被随手搁置的布袋里,装着的却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证书;而赵东元正是在颁奖结束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复旦,只为了在第二天早上八点能给本科生上课。
这个小故事是赵东元“布袋院士”称号的由来。
在赵东元看来,“课比天大”,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给本科新生上专业基础课这件事,传授给学生的绝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把自己变成一本书,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对科学的热爱、理性的思维习惯,不断探索的执着精神,感染一代代新人。
一堂20年从未间断过的本科新生课
要说复旦大学有什么热门大课,那一定非赵东元的《普通化学》莫属。作为全校的通识课程,这门课程概念繁多、内容抽象,令许多本科新生学得头疼,也令老师教得头疼。
赵东元却从未有过这样的问题。无论知识多么晦涩,他总能把课程讲得诙谐有趣、深入浅出,并结合材料科学最新进展给大家讲解元素的性质。
院士给本科新生上专业基础课,有什么不一样?“听赵老师上课,有一种俯瞰化学世界的感觉。”2021级自然科学试验4班安梦尧这样回答。
在如此生动的课程背后,是赵东元二十年如一日对本科生教学的坚持。
从2003年起,20年来,一周两次课,他几乎从未间断,在外地就连夜飞回来,为了上课甚至连手术都能推迟。
为了使课堂活色生香,他每天都认真备课,常常空出一整个下午来梳理课件,去外地出差,就在飞机上备课。他经常请教其他老教师,邀请大家旁听、提意见;同时,找来研究生试课,尽可能使得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坚持备课,一是巩固知识,二是传授知识,我喜欢化学,也喜欢给孩子们上课。”赵东元说,“创造知识、传授知识,这是一个教师的天职。培养一批批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新人,是我的责任。”
“复旦是学术的沃土,在复旦读书的目的,就是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知识是活的,背后蕴含的内在机制和理想思维,才是教师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 赵东元认为,“好的教学方式,不是被动的灌输,而是言传身教,让学生从内心生长出热爱,主动去涉猎知识。”
而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内心对化学的热爱、不断思索探求的习惯,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们。
破除“师道尊严”,营造创新气氛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东元是享誉国际的顶级科研人、超级科学家。
1998年,赵东元放弃了优渥的条件从海外归来,选择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赵东元带领着学生白手起家,自己搭建实验室,几乎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十个小时、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
他视祖国材料化学科学发展为己任,不仅开创了介孔有机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领域,还成功将原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石化工业应用中,为我国材料科学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同时,经年累月的科研实践使得他对教学内容能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赵东元深知创新与独立思索的重要性。
赵东元坦言,营造创新气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要破除“师道尊严”,我们不缺乏标准答案,创新就是要找到别人的边界。
“创新就是不随波逐流,多提问题。若是无解,那便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赵东元经常说。他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无人区,积极培养学生独立科研思想。
为此,他尽可能地挤出时间,多次开展介绍科学思维和创新研究的“科研创新之我见”专题讲座,训练科学表达的“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以及拓展前沿知识的“畅谈化学与未来能源”讲座等。场场座无虚席,连报告厅的台阶上也坐满了同学,堪称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座之一。
此外,赵东元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大众介绍化学和材料的知识,他主编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卷)》,认真编写内容,花费了不少心血。
对于自己的研究生,赵东元的要求同样严格。2019级化学系直博生田泳提到,“赵老师最常讲的就是创新的步子要迈得大一点,要打破之前固有的一个经验,完全开始一个新的尝试。”
博士生三年未有科研成果,他不急……
直博生五年,前三年卡壳,一点科研成果都没有,怎么办?
十余年前,赵东元的学生李伟便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个时候,不仅学生面临着毕业无望的焦虑,导师也承担着极重的压力,恨不得由自己“代写”。赵东元却始终保持冷静,从技术与心理两个层面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他一面劝导学生“别急”,将平和的心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以一个平静的心态接受失败的实验结果,抚平其焦躁的心理;一面从方法上对其进行指导,授人以渔,先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在赵东元的指导下,李伟最终从“有所困”到“有所悟”,后面仅用两年时间便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布了9篇论文,自己也成为了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副系主任与教授。
“学生时代做科研,有的人成功了,大家能看到他收获心情,收获积累的知识;但是失败的实验,如果也能成功分析结果、获得知识,从而得到新的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与方法,应用在自己未来开展的学习或科研过程,那么这将更加重要。”这是赵东元影响李伟一生的一段话。
“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悟出来的。”赵东元笑谈道,“‘教务处’其实可以改名为‘教悟处’,学生从内心迸发出的热爱,可以产生无数力量,而自己要做的事就是点拨学生的兴趣,并将办公室的大门随时敞开。”
“老师”是赵东元最喜欢的称呼。
这些年来,赵东元已经培养了65名博士生和23位出站博士后,其中许多已成为学科领军人才。
“看到大一新生,一张张求知的脸庞,站在三尺讲台上娓娓道来,满足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我最大的快乐。”赵东元说,“看到学生取得成长,那种喜悦之情难以言表,我想这也就是教书育人的魅力所在。”
正值开学季,赵东元也对大一新生怀着极高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利用优渥的学习环境,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在科研上立于世界之林作出贡献。
他由衷寄语道:“一定要多多提问,不是仅仅追求100分,而要时时刻刻想着创新。在阅读别人成果的同时思考‘为什么他会有这种想法,我能不能有其他的想法’,养成这个习惯,总有一天会有新的发现。\”
照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