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强调通过“第二意象”路径讨论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该理论在分析联盟决策的形成过程时未能充分探究国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作用。基于选举人理论,作者探究了领导人与致胜联盟之间、致胜联盟成员彼此之间的国内政治斗争如何塑造对外联盟政策这一问题。分析中国春秋时期的会盟史实后发现,作为致胜联盟成员的卿大夫为谋求自身在国内政治中的生存会倾向于与大国结盟,并表现出与本国国君不同的联盟政策偏好。由卿大夫主体所引发的反制国君或同僚的国内政治斗争会深刻影响诸侯国的会盟决策和行为:卿大夫政治力量的膨胀将会推动一个诸侯国更多地参与会盟,尤其是与相对实力更强、对该国战争威胁更大的大国进行结盟;当诸侯国卿大夫的政治力量持续膨胀且超过一定限度并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占据显著优势时,卿大夫推动对外结盟的动力就会下降,该诸侯国与其他国家的会盟便会减少。作者采用中国春秋时期诸侯国会盟配对数据集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关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以国内政治斗争解释国家间联盟行为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国际等级制;国家间联盟;选举人理论;致胜联盟;中国春秋时期
【作者简介】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董琦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国家建设提供过相当规模的国际援助,但学界较少研究这些援助项目对受援国民族建构产生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整合时间与空间的新理论框架,作者提出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基础设施援助项目起到了推动受援国民族建构的历史作用。国家认同可以作为分析一国对外援助与受援国民族建构的关键切入点。以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援外项目坦赞铁路为考察对象,利用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将坦赞铁路和当地民众的国家认同进行匹配和分析后可以发现:坦赞铁路建设通过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塑造集体记忆两条路径有效提升了受援国民众的国家认同。其中,铁路建设对国家认同的提升作用在居住在铁路沿线地区且亲历铁路建设过程的民众中尤为显著。同时,坦赞铁路对当地民众国家认同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与此相对,殖民宗主国在殖民时期建设的铁路对提升非洲国家民众的国家认同则没有产生正面效果。这一发现拓展了对外援助影响的学理认识,进一步挖掘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进程中的贡献,对完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政策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中国对外援助;坦赞铁路;民族建构;集体记忆;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黄振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
规范争论中的话语策略适应——以“保护的责任”为例
【内容提要】国际规范争论研究对争论将削弱还是强化规范有着不同乃至矛盾的判断及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行为体的策略能动性重视不足,并忽视了规范演化状态本身对争论实践的影响。在参与争论的过程中,行为体能够适应具体的政策和规范情境,采取针对性的话语策略,维护自身立场并塑造规范演化。争论话语包含规范框架和政策主张两个要件。根据与对手争辩的指向所在,可区分为应用类、回避类和抗争类三类模式,包括限制、延展、竞用、规避、标榜、忽略、替换、疏离和对抗等具体策略形态。在规范演化中,行为体基于相同的动机可能采取不同的争论策略,不同的争论策略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而相同的争论策略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规范的价值原则共识度与行为规则明确性是不同话语策略出现的重要背景。伴随规范本身的演化,目标相同或相近的行为体可能在不同时点采取多样的争论策略。中国等金砖国家在“保护的责任”演进中的言辞应对充分展示了争论策略对规范演化的适应和影响。对话语策略适应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学界分歧的症结所在,突显了规范争论与规范演化关系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规范争论;规范演化;规范争论策略;话语策略适应;“保护的责任”
【作者简介】陈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数字经济治理的关键在于平衡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作者基于《新时代国家安全学论纲》一文的理论框架和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出发,将数字经济治理分为基准情景、依附型合作、大国竞争和共享共治四种情景,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情景下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绩效。结果发现,基准情景下国家对数字安全的投入应当止于均衡安全水平;依附型合作情景会形成“中心—外围”的数字霸权体系进而固化并加剧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大国竞争情景治理模式容易导致相关国家陷入“数字安全竞赛”困境;共享共治情景有助于实现总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数字经济治理中的欧盟数字经济治理模式、美日数字经济合作模式和中美数字竞争模式均会带来一定福利损失。中国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则可以充分发挥技术、数据和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通过协调各国利益和促进各方合作,有助于在全球层面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数字经济治理;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全球数字合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郎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郎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国际关系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卢凌宇,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澄清与反思。首先,关于现实主义的范式,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可能追求安全、权力和经济发展等利益,但并非总是认为安全优先或者权力优先。当国家安全不面临紧迫威胁时,国家可以追求其他目标;而且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也无法把追求权力作为主要目标。尽管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但在大多数现实主义者看来,人性不一定是恶的,因为人性本质上是无法测量的。国际关系也未必是冲突的,现实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国际冲突的理论。某些要素在一些形态下会带来冲突,在另外一些形态下会促进合作。虽然现实主义认为实力结构比制度、道德和认同等因素更重要,但并非认为这些因素不重要。其次,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即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解释对象是国际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国家行为。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冷战的结束并部分解释苏联的解体。国际结构的量变在不断发生,但质变相对困难,而国际结构的量变和质变都能对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核武器的出现增强了两极结构的稳定性,但其重要性并未超过结构。最后,现实主义理论兼具解释性与规范性,也不排斥合乎道德的外交政策。只有建立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和平。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理论硬核;国际结构
【作者简介】宋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