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去草堂北路吃青海酿皮,吃完往回的走,路过成都市第一军队离退休干休所,门口一位大姐端来几大笼的馒头,还没摆好,正在撑伞,几位婆婆们就蜂拥而上。
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卖了好久了啊?隔壁的婆婆抢答:二十多年咯。一直在这个门口卖。
二十多年?就这样一个没有招牌没有铺面的馒头摊?价格更是惊人,5毛钱一个2块钱一袋!这年头还有5毛钱一个的馒头?
每袋4个馒头分装好,我买了3袋不同味道的塞满了整个包,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很泛滥的词“长期主义”,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说的不就是这位馒头大姐吗?
回家之后馒头丢到冷冻柜,转头就忘了,某天爸妈拿出来蒸,夸赞不停,说吃到几十年前那种有麦香又没过度发酵的味道。
石叔@石言呓语 也写过他家楼下的一家“龚包子”卖了20多年了,包子依然保持1元,馒头5毛。老板说不愿意涨价是因为都是街坊邻居,哪怕涨一毛钱,邻居一说自己都很难受。
这样的价格,这样的心态还是挺打动人的,这些街头的长期主义者成了这篇稿件的由来。
在成都说到开了20年以上的店确实不少,但是抛开大酒楼和大馆子,又有哪些又老又小值得一去的店呢?
*本文要特别鸣谢成都最真诚实在的博主@石言呓语 石叔叔、东门长大的老超哥@骁哥,提供的素材和灵感。
先来说说成都人家家户户都会用的辣椒面吧,这两家虽然不是馆子但还是想一并推荐,一家开了26年,一家开了80多年。
1.
这家开了26年的 无名海椒面,在天涯石菜市场的背后。
上次写罗大爷的面馆重新开业《你看看,这哪里像一个面馆子啊!》,提到罗大爷为了这个辣椒面会从茶店子专门穿城来买,面馆开了十几年,他就买了十几年。
文末很多人问,这个辣椒面到底在哪儿?
罗大爷回:
这个三轮车辣椒面原本是郭大爷在卖,卖了十几年,年纪大后,他把摊子交给了侄儿小蒋,小蒋接手这已是第8个年头。
三轮车上摆满瓶瓶罐罐,搪瓷盘里装的是微辣,不锈钢装的是特辣,2.8元一两。
光看搪瓷盆上的缺缺就知道有历史。很多像罗大爷这种从市中心,搬到城外的老年人,会执着的专门来买。
辣椒面只做半天生意,12点后就撤了。可以邮寄,联系方式请见留言区。
2.
陈记海椒面 应该是成都年纪最大的干杂店。
一位70岁+的大爷路过店外,对着老板大喊了一声“辣椒面,好久没看到你啰。”
60多岁的陈大爷扶了下高度近视的眼镜“嘿,我还好久没看到你嘞!”
1920年左右,一家叫樊记杂货铺在成都老南门西巷子,也就是现在的染靛街开业了,老板樊永义又卖干杂又卖面,他的“鸡丝豆花面”海椒之香,俘获人心。
后来老樊把铺子交给了女儿樊素贞,樊婆婆跟丈夫陈培浒后来把店铺改为“陈记海椒面”,陈记从195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
范婆婆的儿子陈叔叔说“我妈妈90多岁走的,要不是因为她我们也不想做了,我们这代也做不到好久了,以后也没人做了。”
陈叔现在60多岁,说起小时候给爸妈买海椒的经历还是很起劲,那时候家里7姊妹,解放后的公私合营,让一家收入骤降,范婆婆决定退出来,自己开。
这个范婆婆很有魄力,当时是计划经济,她号召全家人分别到成都周边的“自由市场”石板滩、中和场这些地方去买海椒,陈叔十几岁,他弟弟也就几岁。来回一趟就是一天,一人还只能买3斤,回来自己舂。终于把摊子盘活了,养活了全家近10口人。
陈叔很热情,点都不像成都的一些国营老店歪得很。他见我第一次买,细致的讲解怎么炼熟油海椒,葱、姜、洋葱放多少,先丢葱叶再丢葱头,炸到什么程度,油温怎么控制,一包10块钱的辣椒面配多少油。
由于一下记不住,陈叔说我给你打出来。当天他认真写了炼油方式,还提醒注意安全。
只是买了10块钱的海椒面啊,简直是巴不得马上手把手教你,这种对自己事业的专注和热情,溢出来让人感动。
3.
很多次骑车经过 苏白肉,都不知道这家店已经开了36年了。
老板姓苏老板娘姓王,据说从国营餐馆出来后就开了这家小店,店员大叔轻描淡写的说“我们1987年开,92年就得了这个奖嘛。”
1992年,苏白肉得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名小吃金奖。
苏白肉的菜很简单,白肉是主角,清炒小菜和甑子饭是配角。台面整洁,店员亲切。拌肉的大叔穿着POLO衫不系围裙,拌肉收桌,热情又麻利。
整个店面洋溢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爽,一眼有别于街头油腻腻的苍蝇馆子。
凉拌白肉又薄又大,瘦多肥少,小小的桌面就放了3个佐料:复制酱油、熟油海椒、舂过的蒜泥,钵钵底下垫着白瓷盘,绝不流汤滴水。
依次打上料,一盘惊心动魄的白肉就上桌了。
赤油浓酱一加持,不柴不干不肥不腻的白肉瞬间光芒四射,配可口小菜和软烂的豆汤格外赶口。
4.
从小在东门上长大的娃儿@骁哥 说,小时候去西门上最想吃的就是 贺水饺 了。现在40岁+的他偶尔经过附近还要专门去焦家her点个老三样吃:红油水饺、粉蒸排骨、带丝汤。
以前家住红墙巷的@大生 说,我穿叉叉裤的时候就开始吃了。最早是6角/两,现在长到了10元/两。从在西马鹏上幼儿园,一路读东城根小学、九中,都是吃贺水饺长大的。
贺水饺最早开在长顺街上的烂瓦房里,后来改造才搬到了焦家巷,它不仅是九中的食堂也是军区后勤部、和一中的食堂,@大生 和他那些长身体的男同学,上午第四节课才开始,脑子里就开始想贺水饺了,最厉害的时候吃过7两。
据说最早的老贺早就没做了,交给女儿。熟悉的客人一来,全家三代的口味她都门儿清,红清红重,软点硬点,谁爱吃白味,吃几两…….
热爱皮薄馅儿大的饺子,可千万别来。这就是成都传统的红油水饺,甜辣口,皮厚有嚼头,内馅是纯肉,洒满了芝麻粒,饺子一上桌就是红油飘香。
粉蒸排骨配了南瓜一起蒸,也是甜辣口,又糯又香,起码都要蒸3小时。
很多人说贺水饺没得以前好吃了,@骁哥 说其实人家还真没咋变,只是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选择多了,胃口杂了,过去全成都仅此一家当然是最美味的。
5.
@毛小溪 外公外婆的家以前在丝绸厂附近,何鸭子是她家逢年过节的必买。每次都会排很长的队。第一次吃也是在春节前,被长长的队伍吸引,自己就加入了他们。
它家有两大特点:一是鸭子细嫩化渣,带着辣味,其它小菜卤蛋、烈性兔肚、萝卜干个个都香;二是有个不怒自威的歪孃孃,看她拧成一团的眉心再听听她语气就知道不好惹,她简直可以评选成都数一数二的歪老板,没有她在整个店会更温情一些。
现在成都都流行乐山的甜皮鸭,真正做卤鸭的店很少,他家主打就是香酥鸭、五香鸭、盐水鸭,其它卤菜有二十多种。香酥就是传统的卤鸭带着辣味。
从1980年开业到现在,@毛小溪说其实何鸭子的味道这几十年是真没咋变过,只是香酥鸭没有以前辣了,但是味道是真好,鸭子不肥,丝丝入味,没有一点禽类的腥味。
她以前最爱买:卤鹌鹑蛋、卤猪蹄和虾尾。现在门口的电饭煲里还有卤蛋,每次都是从滚烫的汤里新鲜捞出,非常入味,冬天路过必买两个。
以下是老饕@石言呓语 石叔的私藏小店。
6.
@石叔 说 龚包子是他吃了十多年早饭,这家是外双楠居民早餐的一盏明灯。
物价飞涨,他家的包子依然保持1元,馒头5毛,蒸饺5元一笼,稀饭和带丝汤1元,泡菜免费。也就是说三元吃饱不是梦。
龚包子的肉包不大不小,两口一个。味道几十年不变。石叔感叹:这个世界最难的事情,是数十年如一日重复再重复,复刻每一天的生活还不赚钱。这就是普通社区老店的日常:口味稳定,价格便宜,服务至上。
7.
石叔住在外双楠大半夜饿了,饿得撕心裂肺,就会想起了下岗抄手。
老板已经是个超级大爷了,当年工厂下岗就开了这家店,一晃20多年,坚持每天只卖到中午,所有法定节假日关门休息。他家的抄手,属于爱的爱使劲爱,不爱的人使劲踩。
成都的面食,吃的是味道,千万不要讲劲道。所以下岗抄手作为一个地道老成都工人的面食,这几十年都是讲究味道。
最特殊的就是他家的定价,一两抄手价格最贵而点的人最多。为什么?因为真正的爱家都是一两一两的吃调料。
走进下岗抄手,一看打面汤就知道是不是老食客,真的老食客会自助打一碗面汤,加葱加盐加醋,先灌一碗开胃。
下岗抄手的胡辣子,肉馅里入味三分的葱香,素椒杂酱里的脆肉哨,20年不变的口味。下岗抄手有种老成都人的精神,乐观倔强,闲适淡泊。
石叔是看着当家小老板娘长大的,有次问她:你们几十年都靠喊堂,怎么不换个收银机呢?她说我爸整死不愿意用自动收银,说的冷冰冰的机器,乡里乡亲来了一点都不亲热。
8.
肖家河早就不是那个肖家河了,毛家鸡杂 还是那个毛家鸡杂。
石叔说:我们来吃鸡杂火锅的时候,老板都还是个娃儿,现在她的娃儿都好大了。
肖家河曾经灯红酒绿,万紫千红,饮食男女纵横其中。20年前这里鬼饮食扎堆,毛家鸡杂在当时就作为大众火锅的存在。这是一家典型的成都火锅,单一品类。油碟花哨,口味偏重,当年辣得头发颠颠都在滴水。
衡量一家火锅店好不好吃,主要看蛋炒饭。只有冷饭才能炒出颗粒感,才有蛋炒饭的灵魂。笠米饭的陈饭,猪油炒鸡蛋,然后米饭下锅猛炒,才能炒出这种样式的蛋炒饭来。
9.
对于从外地到成都找地道美食的朋友,石叔说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必须要去几家老字号皇城牛肉,感受一下最古老的成都川菜。包家巷牛肉兄弟,肖家河皇城牛肉,三桂前街皇城坝牛肉馆,天回镇新桥牛肉馆或者双楠皇城牛肉都行。
包家兄弟牛肉饭店是开了40年的苍蝇馆子,难就难在40年都还是那么苍蝇。桌子就那么几张,一般不需要点菜,坐下来老板就问“几个人?”无论回答有多少人,他都会说:“我晓得了,给你安排好,蒸拌烧先走起!”
皇城牛肉的菜品就是包家兄弟的菜品,所以以前他家应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牛肉菜,跟成都所有的皇城牛肉一脉相承。人均55元,在牛肉都涨到接近50元一斤的时代,不贵也不便宜。
这家店,适合体验成都市区草根川菜。包家巷也是成都老城区里的烟火气代表,值得走一圈。
10.
石叔在《磨子桥往事》里写过非常精彩的一段故事:
到现在磨子桥都还有两家餐馆,承载着两代人的记忆,一个叫 汇川鱼馆,一个叫巷子肥肠,都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有的餐馆。
我一度认为,北京的沸腾鱼就是汇川鱼馆传过去的,因为当时很多北京来成都出差的人都会去,然后带回了北京。
那个门口安排跑堂小伙子记性好嘴巴快,客人还没入座,菜就报出来了。一来二往他给我也熟了。
当初跟初恋最后一次分手见面,在那个巷子里他看到了,他说:“你们可以哟!!”心情不好不想给他解释。
几年后,初恋来成都,我说我们在附近吃个饭说下近况吧,结果又遇到他。。他又说:“耶!你们可以哟!”那我说什么呢,还是不想给他解释。
前几年汇川鱼馆的老板退出江湖了,于是门口跑堂的小伙子,现在是大叔了,就变成了老板,名字也变成了鲜美诚土菜馆,菜依然是当年的那些菜。
这家店一般的人来了就是点一大锅鱼,一盆甜眯眯的萝卜汤,再来一份解油凉拌萝卜丝。环顾店里,都是上了点年龄的老成都人。
20多年过去了,电脑产业已经落寞了,一家平平无奇的餐厅还能屹立不倒。
20年不短。
前几天又去买馒头,馒头大姐还没来已经不少大爷大妈等着了,从他们口中得到大姐的一些片段:大姐姓曾,以前在干休所食堂干,后来食堂没了她就开始摆摊,家住万家湾,每天骑车40分钟来,卖完就走。日常2点15左右出现,最晚不超过2点20会到达干休所门口。
大姐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馒头用被单盖住,见不少人等,不好意思的笑着跳下车,说要等等,她小跑进去拿里面的蒸格和桌架子。隔壁卖水的大爷来帮她抬馒头。
她的神态,她的车,她的馒头,真像从20年前来。
以上就是一些20年不变的成都味道,
称不上味道惊艳,
都是几代成都人曾经的梦中情食。
如果你也有什么长情的老店,
我们在留言区等你的故事。
又老又小又值得去的馆子清单(上)
店名
地址
特点
无名海椒面
天涯石菜市场背后
只卖中午
陈记海椒面
凉水井街菜市
手把手叫你炼油
苏白肉豆汤饭
鼓楼北街32号附20号
干净清爽
贺水饺
焦家巷13号附1号
老成都红油水饺味
何鸭子
金仙桥路11号附8号
孃孃很歪
龚包子
双安东巷1号11栋1单元
价格感人
下岗抄手
双楠街108号
糊辣椒香
毛家鸡杂
肖家河西二巷1号
蛋炒饭一绝
包家兄弟牛肉饭店
包家巷81号附24号
皇城牛肉一脉相承
鲜美诚土菜馆
科华巷1号附二号
麻辣炝锅鱼极香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9484.html